其實一直有很多人會問:「醫生,我尿尿有泡泡,會不會生病了?」你是否也曾在上完廁所後,發現馬桶裡浮著一層綿密的泡沫,然後忍不住開始擔心:「我是不是腎臟壞掉了?」別緊張!「泡沫尿」確實是許多人擔憂自己健康的警訊,但它形成的原因其實非常多元,不一定都代表著腎臟疾病喔!
為什麼會有泡沫尿?
泡沫尿的產生,關鍵在於尿液中含有能降低表面張力的物質,就像我們平常用肥皂洗手會產生泡沫一樣。這些物質有如洗潔劑,能穩定氣泡,使泡泡堆積不易破裂。
那麼,這些「界面活性劑」從何而來呢?- 蛋白質: 這是大家最常聯想到的原因!當尿液中蛋白質含量偏高時,確實會更容易產生泡沫,因為蛋白質就是一種很好的表面活性物質。
- 其他物質: 除了蛋白質,胺基酸、磷脂質或膽鹽等也都可能形成或加劇泡沫尿 。這也是為什麼,即使尿液試紙檢測蛋白質為陰性,仍可能有泡沫尿現象的原因,因為尿液試紙主要檢測的是白蛋白,而非所有蛋白質 。
泡沫尿 ≠ 蛋白尿!常見的非病理性原因
在你開始焦慮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一些常見的、但通常不需要過度擔心的泡沫尿原因:
- 尿液排出速度過快: 有時候只是因為尿液衝擊馬桶水面的力道較大,產生暫時性的泡沫,特別是男性一次性大量排尿、尿壓大時 。
- 馬桶清潔劑殘留: 如果馬桶中殘留清潔劑,也可能導致泡泡堆疊 。
- 尿液濃縮: 當你飲水不足或流失大量水分時,尿液會較濃稠,也比較容易產生氣泡 。
- 水溫、pH值或排尿姿勢: 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泡沫的穩定性 。
是不是鬆了一口氣呢?根據研究,在主訴有泡沫尿的患者中,大約有三分之二的人實際檢測結果是正常的,他們的泡沫現象可能就是由尿液濃縮或其他非病理性因素引起 。
什麼樣的泡沫尿需要特別留意?
雖然大多數泡沫尿無關緊要,但有些情況確實需要提高警覺,這時候觀察泡沫的「質地」就可能提供一些線索。
- 大量、細緻且層層疊起的小泡沫: 這種類型的泡沫通常持續較久不易消散,可能與蛋白尿相關,是尿液中蛋白質或其他表面活性物質增加的結果 。
- 伴隨其他症狀: 如果你同時有糖尿病、高血糖、血清肌酸酐升高及血磷高,泡沫尿與蛋白尿的相關性較高 。此外,如果出現水腫、倦怠等身體不適,務必就醫檢查。
面對泡沫尿,我該怎麼做?
當你發現有泡沫尿時,最好的做法是進一步追蹤,醫師會根據你的情況,進行以下評估:
- 詳細詢問病史: 了解你是否合併糖尿病、高血壓、既往腎臟病史或家族史。同時留意飲水習慣、體重變化,有無服用特定藥物,以及浴廁馬桶最近是否使用清潔劑等 。
- 尿液檢查:
- 尿液試紙: 快速篩檢蛋白、糖尿、血尿、白血球 。
- 尿液常規: 檢視尿比重、pH值、顏色等,並排除泌尿道感染或急性炎症 。
- 尿蛋白定量: 若尿蛋白試紙呈陽性,建議再做尿蛋白定量(如尿蛋白/肌酸酐比值 UPCR) 。對於高風險族群(如糖尿病長期控制不良),即使試紙陰性,也可考慮檢測微量白蛋白肌酸酐比值(UACR) 。在泡沫尿很多但尿液試紙陰性的患者,需考慮albumin以外的蛋白質,進一步檢驗輕鏈球蛋白、免疫球蛋白電泳等以排除多發性骨髓瘤 。
- 腎功能評估: 抽血檢驗肌酸酐、估計腎絲球過濾率(eGFR)。若eGFR顯示有明顯下降,應結合蛋白尿有無來判斷是否進入CKD不同分期 。同時,針對可逆性因子,例如血壓、血糖、血脂不佳控制,儘早介入治療,避免腎功能惡化,並儘量避免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 。
請記住,雖然泡沫程度在臨床上可作為評估蛋白尿的初步參考,但單靠泡沫程度進行判斷仍存在局限性 ,應進一步檢查,透過專業的評估,才能真正了解身體的狀況喔!

參考資料
- 慶耀聯合診所副院長, 林恆宇. (2025). 泡沫尿的臨床評估. 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40(5), 158-161.
- Diskin, C. J. (2008). de Ketham revisited: a modern-day urine wheel.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189(11-12), 658-659.
- Khitan, Z. J., & Glassock, R. J. (2019). Foamy Urine: Is This a Sign of Kidney Disease?. Clinic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14(11), 1664-1666. DOI: 10.2215/CJN.06820619
- Kang, K. K., Choi, J. R., Song, J. Y., Jung, C. H., Han, Y. S., Lee, K. S., & Kim, C. H. (2012).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Subjective Foamy Urine. Chonnam Medical Journal, 48(3), 164-168. DOI: 10.4068/cmj.2012.48.3.164
- Pisharam, J. K., Daiwajna, R., Chong, V. H., & Ng, C. S. (2017). Correlation of Urinary Foam with Proteinuri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Translational Biomedicine, 8(2), 110.
- Isono, H., Komatsu, M., Suzuki, T., & Takechi, S. (1996). Separation of Urinary Foaming Material by Bubbling of Urine and by Gelatinizing of Solvent with Foam. Japanese Journal of 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42(4), 292-300. DOI: 10.1248/jhs1971.42.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