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
- 辨識傳統法務思維的盲區,為何「合法合規」已不足以應對現代商業挑戰。
- 學習一套整合「法律專業、商業邏輯、時間賽局」的3D立體作戰思維模型。
- 掌握從被動的「風險審查官」,躍升為CEO倚重的「商業戰略夥伴」的關鍵路徑。
最近滑臉書,看到一篇非常有意思的貼文,把Microsoft Word比喻成一位被迫學習AI新技能的中年大叔,讓我心有戚戚焉。
貼文的大意是說,Word這位大叔,身後背負著數十年的程式碼與數億人的使用習慣,任何創新都必須「向下相容」,步履蹣跚。它的核心價值,長年以來都建立在對「精美排版」的控制上,卻常常引導使用者捨本逐末,忘了內容的邏輯。
然而,當新一代更專注於「內容本身」的AI與Markdown工具崛起時,Word的處境就變得非常尷尬。它唯一的防線,只剩下告訴大家:「無論AI怎麼生成內容,最終還是得來我這裡,才能變成一份可以流通的、體面的『正式文件』。」
貼文最後那個比喻很傳神:Word緊緊攥著的「排版優勢」,恐怕就像中古世紀騎士那身華麗的盔甲,在現代戰場上,沉重,卻不堪一擊。
這則貼文讓我感觸良多,因為把「Word」換成「法律人」,這個故事幾乎可以無痛轉譯。
我們法律人緊緊攥著的「程序與文本」,我們引以為傲的「合規與嚴謹」,會不會也像Word那身華麗的排版盔甲,在AI與新商業模式的衝擊下,正逐漸失去原有的光環?
您是否曾經歷過,一份法律上完美無瑕的合約,卻在商業現實中,成為了團隊前進的枷鎖?
這個普遍的痛點,往往並非能力問題,而是思維維度的局限。如果您的目標是讓法務部門成為企業真正的成長引擎,而非僅僅是風險煞車皮,那麼,這篇文章邀請您一同來審視我們慣用的「作戰地圖」。
2D平面:穩固卻受限的合規地基
讓我們先澄清一個前提:精準的法務審查、對法條文字的嚴格把關,是企業經營不可或缺的穩固地基。 這是我們專業的「2D平面」,專注於確保每一步都「合法」、「合規」,其重要性不容置疑。
但真正的挑戰在於:當企業身處瞬息萬變的商業戰場,如果我們的視野「只」停留於這個平面,我們就只能被動地回應單點風險,就像玩著「打地鼠」遊戲,永無寧日。 我們能清除眼前的地雷,卻看不見整片雷區的佈局,更遑論發掘隱藏在風險背後的新航線。
問題因此浮現:我們如何在穩固的2D地基之上,建立起更宏觀的「3D立體作戰視野」?
3D視野:從玩家到指揮官的思維躍升
想像一下,一場複雜的商業競爭就是一局即時戰略遊戲。
- 2D思維的玩家,會將所有注意力放在鞏固自家基地、確保每一個建築(合約、規章)都符合規則,完美無瑕。他的螢幕上,除了自己的基地,幾乎完全被「戰爭迷霧」所籠罩。他專注於防守,回應敵人的每一次攻擊(處理法律問題)。
- 3D思維的玩家,則是一位真正的指揮官。他除了鞏固基地,更會不斷派出偵察單位,去揭開市場的戰爭迷霧。他會問:「對手的兵種組合是什麼(競爭者的策略)?地圖上哪裡有未被發現的資源點(新的商業機會)?我現在投資升級科技(投入研發或人才),對十分鐘後的決戰(未來一年的市場地位)有何影響?」
看見了嗎?前者是被動的風險管理者,後者則是主動的戰局塑造者。這就是從「程序化的文本作戰」,到「動態的立體作戰」的根本區別。
當法務思維具備了3D視野,它帶來的就不只是個案的更優解,而是系統性的價值躍升:
- 從「問題解決者」到「議程設定者」:能提前識別系統性風險與機會,將其納入公司戰略會議的議程。
- 從「成本中心」到「價值樞紐」:能以數據和商業邏輯,論證法律決策如何影響營收與利潤,成為CEO最信賴的商業顧問。
聽到「3D作戰思維」,您可能會覺得這是一個需要龐大預算與跨部門協作的浩大工程。但事實上,推動這一切的起點,並非導入一套昂貴的系統,而是一個更輕巧、更務實的思維模式─「概念驗證 (Proof of Concept, PoC)」。
與其一步到位地追求完美,不如借鏡PoC的精神,從一個「最小可行」的範圍開始驗證3D思維的價值。例如,我們可以挑選一類非機敏的合約或案件,將其中最關鍵的資訊予以「結構化」,並嘗試將它們的內在關聯性「視覺化」,為自己打造一個最陽春的「法務儀表板」原型。
這個「用PoC打造法務儀表板」的過程,正是將3D思維落地的具體路徑。
至於我是如何務實地推動這個過程?在第一次嘗試時犯了哪些錯?最終,這個儀表板又是如何幫助我將法務工作從「被動尋找答案」,轉變為「主動創造價值」的?
這是我下一篇文章想與您分享的核心內容。歡迎您持續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