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國文|古文十五|桃花源記-理想國的意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關於桃花源記,這篇會從下面兩個問題討論:

為了舒適ㄉ閱讀,大家可以先點開目錄喔!ʕ • ⋃•ʔ

(一)主題

桃花源存在嗎?

為何我們需要理想國的存在?

⚀ 第二段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在第二段的前半,我們看到桃花源的景致、人情。並且在居民自述來歷中,透過桃花源居民「避秦時亂」的起源,巧妙地道出這篇作品的核心意圖。

「避秦時亂」,為躲避戰亂,尋求安穩安定的生活,而建立了這個桃花源。在陶淵明生活的東晉末年,門閥士族之間的權力鬥爭激烈,統治階層腐朽無能,百姓生活困苦。陶淵明對這種亂世深感痛惡,卻又無力改變。轉而逃往這個心靈的避難所。就如同這些桃花源的居民。

桃花源的建立,是先人為了「避秦時亂」躲避戰亂,尋求安穩與安定生活。呼應陶淵明身處的東晉末年——門閥士族爭權鬥爭,統治階層腐朽無能,使得百姓生活困苦不堪。陶淵明對混亂動盪的亂世深感痛惡,卻又無力改變。轉而逃往這個心靈的避難所,筆下的桃花源,一個寄託了他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二)桃花源的消失

◼︎桃花源真的「消失」了嗎?

⚀ 第三段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漁人離開桃花源後,立刻「處處誌之」,回到郡裡更向太守報告了這個發現。然而,當太守派人跟隨漁人回去尋找時,卻「遂迷不復得路」。隨後,連高尚之士劉子驥聽聞後「欣然規往」,也「未果,尋病終」。自此以後,再也沒有人能找到桃花源了。

讀到這裡,你會不會有疑問:桃花源真的消失了嗎?

或是,桃花源其實從未真正存在於現實世界中?

這個結局的設計,暗示了桃花源的深層寓意。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思考一個更直接的疑問:

桃花源居民們叮嚀漁夫,「不足為外人道也」別把桃花源的存在告訴外人。為什麼?

大概歸納兩個原因:

❶ 保護寧靜與純樸:一旦消息傳開,很可能引來好奇者、覬覦者,甚至統治者的干預,打破他們簡單和諧的社會。他們希望維持與世隔絕的生活,避免外界的戰亂、剝削與複雜人際關係來擾亂他們的平靜。

❷ 寄託對理想的珍視與無奈: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他對理想社會的嚮往,但他也深知,這樣美好的世界在現實中極其脆弱,容易被世俗所破壞。這句囑咐,既是對理想淨土的保護,也暗示了在混濁的現實中,理想難以存續的悲觀。

那麼,同學們想想看,漁人最終還是將桃花源的消息告訴了太守,這是不是意味著,漁人雖然曾進入桃花源,但他終究還是屬於世俗世界?他的離開,以及最終將消息「外洩」的行為,是否也預示了桃花源「消失」的必然性呢?

(二)理想國的想像

◼︎為何需要「理想國」的想像?

桃花源的消失,讓我們回想古今中外,有許多對理想世界的描繪與想像,

《新約》 伊甸園;《柏拉圖》 理想國;摩爾 《烏托邦》(階級分工、共產制度);希爾頓 《香格里拉》(環境優美每個人都能永保青春);赫胥黎 《美麗新世界》(物質完美,沒有情感沒有疾病)。

或者是〈大同與小康〉也寄托著「大同之世」的理想存在。(各版本似乎這課都在桃花源之後,所以會留待大同小康再補充)

!但這些理想國要嘛 沒有存在過、要嘛根本難以企及!那為何我們還需要這個「理想國」的想像?理想國的存在意義究竟為何?

_____

再者裡聚焦在大家尋找桃花源的結果:作者設計了兩個不同的尋訪情境,看似進一步證明桃花源不復出現,但其實引導我們思考,或許桃花源的存在並不是一個理想實現的終點,而是不斷尋找理想的過程。

整理一下兩個尋找桃花源的不同情境:

太守:世俗權力的無法企及。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太守」 的身份,是世俗權力的代表。他的「尋訪」或許帶著治理與干涉的意圖(呼應了桃花源居民不想讓外界知道此地的原因)。這種抱著追逐目的的心態去尋找,並不是基於對理想的認同,而是源於權力的慾望。當嘗試後發現沒有結果,太守便不願繼續尋找,放棄了這個「渴望」。這暗示著,世俗的功利心態與桃花源的純粹是格格不入的,因此當然無法找到。這也呼應了當時社會的動盪,安穩和樂的社會難以一蹴可幾。如果人們沒有改變的動機或動力,便永遠不可能抵達理想國,也難以改變現狀。

❷ 劉子驥:高尚之士的無限追求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劉子驥的「規往」,是一種計畫性的前往,雖然最終他沒有抵達那個相傳的「真正桃花源」,但他「欣然」的態度,以及「尋病終」也未放棄的心境,給了我們另一種啟示。
對於劉子驥來說,桃花源的價值會不會就存在於那個不斷尋找與靠近的過程中呢?在他一生不斷修練心性、讓自己更符合桃花源居民精神的過程中,他其實正在一步步向那個理想國靠近。他永遠抱著期待與想像,這樣的追逐能讓他持續進步,即使最終未能到達,但他追求的過程本身,便是一種對理想的實踐。

raw-image

所以,桃花源的「消失」並非真的憑空不見,也許是告訴我們:真正的理想世界, 它可能需要的是一份純粹的嚮往,一份持續的追尋,以及一份不斷提升的決心

這也說明了我們為何需要「理想國」的想像?也許不斷追尋的動力,才是「理想國」這個命題,存在的價值。

(三)理想國的價值

1.心靈遁逃的空間

陶淵明《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真正的桃花源,可能並不在遙遠的某處,而是在人的內心

理想世界的想像,在陶淵明心中,雖然「結廬在人境」卻能達到「心遠地自偏」的境界。在中國詩文中,更是後世文人們在政治失意時,一個心靈遁逃的空間,「桃花源」成為一個理想世界的代名詞。歷代文人透過對理想國的想像,尋求精神的寄託,同時也成為追求和進步、批判和改變現實的動力。

清乾隆 王炳《仿趙伯駒桃源圖》,1768,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

清乾隆 王炳《仿趙伯駒桃源圖》,1768,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

2.追尋前進的動力

也許陶淵明也明白了,自己終究活在人世間,而真正的桃花源不在遠處,而要往自己的心去追尋。

桃花源不是終點,而是一段旅程。

漁人的離開、後人尋而不得,都在暗示——理想國不會真的存在,但它的價值,在於指引我們對美好世界的追尋。甚至是聯合國制定的SDGs,當我們打開裡頭的目標,不禁會覺得這也許不是幾年之內能企及的,但目標的存在,也是追尋理想的動力。

理想世界的想像,在陶淵明心中,是結廬在人境在中國詩文當中,更是文人們在政治失意時,心靈遁逃的空間,歷代中,更是追求和進步、批判和改變、精神的寄託、遁逃的空間。

理想國雖然不可及,但它的存在,讓我們不斷反思:

我們想要什麼樣的世界?

我們應該如何改變現實,讓它更接近理想?

raw-image


清乾隆 王炳《仿趙伯駒桃源圖》(局部)高士追尋場景。

清乾隆 王炳《仿趙伯駒桃源圖》(局部)高士追尋場景。




(四)參考資料

  1. 典藏【高中必背課文:陶淵明〈桃花源記〉在藝術史中的圖文轉譯】https://artouch.com/art-views/art-history/content-130926.html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熊軟糖
18會員
14內容數
小熊軟糖
小熊軟糖的其他內容
2025/07/08
這篇有好多! 大家可以先點開目錄,看看你需要的資訊是什麼喔!ʕ • ⋃•ʔ 我們常說「讀〈出師表〉不墮淚者不忠」,讀到此處,同學們是否已感動落淚?或許尚未。 那麼,「忠」究竟是什麼?「精忠、忠誠」等概念,對於現代的我們而言,似乎有些遙遠。究竟「忠」有何值得我們學習的現代意義?
Thumbnail
2025/07/08
這篇有好多! 大家可以先點開目錄,看看你需要的資訊是什麼喔!ʕ • ⋃•ʔ 我們常說「讀〈出師表〉不墮淚者不忠」,讀到此處,同學們是否已感動落淚?或許尚未。 那麼,「忠」究竟是什麼?「精忠、忠誠」等概念,對於現代的我們而言,似乎有些遙遠。究竟「忠」有何值得我們學習的現代意義?
Thumbnail
2025/07/03
虯髯在我的教甄生涯裡抽到了三次。第一次沒準備好上台胡扯,第二次是不信邪會抽到兩次,第三次是發憤把會用到的課文句子背起來^^在這課幸運上榜了⋯⋯到底是誰在逐鹿中原⋯⋯
Thumbnail
2025/07/03
虯髯在我的教甄生涯裡抽到了三次。第一次沒準備好上台胡扯,第二次是不信邪會抽到兩次,第三次是發憤把會用到的課文句子背起來^^在這課幸運上榜了⋯⋯到底是誰在逐鹿中原⋯⋯
Thumbnail
2025/07/01
一、版書配置 黑板配置的模板,詳細可參前一篇 ■ 試教時間:15分鐘 ■ 試教範圍:第五段 (分段依版本而異,記得明確的跟委員說今天要講哪裡就好~)這一段我會一邊說解課文和生難字
Thumbnail
2025/07/01
一、版書配置 黑板配置的模板,詳細可參前一篇 ■ 試教時間:15分鐘 ■ 試教範圍:第五段 (分段依版本而異,記得明確的跟委員說今天要講哪裡就好~)這一段我會一邊說解課文和生難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小說反映人生,表現時代與社會,好的小說透過藝術性的敘事手法,引起讀者共鳴,進而思索人生的意義,找到目標與方向,不再迷失徬徨。好的小說,無不蘊含真、善、美的元素。 讀者通常不會在乎作者選擇什麼形式來說故事,不論古典或現代,寫實或後現代,只要看得懂、看得入迷以及看得感動,就算是好小說。臺灣文學理論
Thumbnail
小說反映人生,表現時代與社會,好的小說透過藝術性的敘事手法,引起讀者共鳴,進而思索人生的意義,找到目標與方向,不再迷失徬徨。好的小說,無不蘊含真、善、美的元素。 讀者通常不會在乎作者選擇什麼形式來說故事,不論古典或現代,寫實或後現代,只要看得懂、看得入迷以及看得感動,就算是好小說。臺灣文學理論
Thumbnail
人若道法自然,也無須成為他人。
Thumbnail
人若道法自然,也無須成為他人。
Thumbnail
2022年陸劇《夢華錄》融合了許多著名詩詞、畫作、戲曲故事所描繪的山川文物,展現北宋時期的生活意境,深受觀眾喜愛。將每一個場景賦予感動與生命,提煉出古典詩詞所蘊含的韻味,融入劇中人物的身分性格,加以烘托渲染,完全的展現文化藝術與思想內涵。
Thumbnail
2022年陸劇《夢華錄》融合了許多著名詩詞、畫作、戲曲故事所描繪的山川文物,展現北宋時期的生活意境,深受觀眾喜愛。將每一個場景賦予感動與生命,提煉出古典詩詞所蘊含的韻味,融入劇中人物的身分性格,加以烘托渲染,完全的展現文化藝術與思想內涵。
Thumbnail
尋根之旅:給古文典故一個新生命。
Thumbnail
尋根之旅:給古文典故一個新生命。
Thumbnail
恍如隔世,闖入了一模一樣的人、事、物場景,冥冥之中被牽引著續集人生...
Thumbnail
恍如隔世,闖入了一模一樣的人、事、物場景,冥冥之中被牽引著續集人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