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常常責備自己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但你是否曾想過,真正「偷走你專注力」的兇手,或許並不是手機、社群媒體或外部干擾,而是你長期忽略的——壓力。
根據約翰・哈里(Johann Hari)在《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一書中的第十二章,他指出:專注力的崩潰,往往是內在壓力未被正視的結果。 換句話說,若我們無法從源頭解決壓力,就不可能勉強自己進入專注狀態。
為什麼壓力會摧毀專注力?
現代人生活在高壓環境中,從工作績效到人際關係,無一不是焦慮的來源。當壓力長期累積,大腦便會進入一種「戰或逃」的自保模式。這時,大腦資源會被用來處理潛在危機,而不是投入在深度工作或學習上。哈里在書中引用多項神經科學研究,說明當壓力賀爾蒙(如皮質醇)長時間居高不下時,大腦前額葉皮質的功能會受損——而這正是掌管邏輯、規劃與專注力的區域。
專注不是靠意志力,而是靠環境與情緒的支持
很多人以為只要夠自律、夠努力,就可以「逼自己」集中精神。但哈里提醒我們,這種方式往往治標不治本。真正能改善專注力的方式,是學會與壓力和平共處,並積極清除那些造成情緒困擾的源頭。
舉例來說:
- 如果工作讓你感到窒息,不妨重新思考自己的職涯選擇。
- 若社交媒體帶來焦慮,試著設定每天的使用時限。
- 面對家庭壓力,建立健康的溝通模式將比逃避來得有效。
實用建議:從「釋放壓力」開始找回專注
以下是哈里書中以及相關心理研究中,對於提升專注力的具體建議:
- 練習正念冥想:透過每日10分鐘的靜心,讓大腦練習放下雜念,重拾當下。
- 定期運動:運動能有效降低壓力賀爾蒙,提升腦內啡濃度,有助專注力回升。
- 與人連結:有意義的人際關係是情緒穩定的重要支撐,別讓孤獨吞噬你的注意力。
- 安排「無壓時間」:每天留一段時間不處理任何責任,只做自己喜歡的事,是恢復腦力的關鍵。
- 設定界限:學會對不合理的要求說不,保護自己免於過度消耗。
結語:重拾專注,從照顧內在開始
我們的專注力不是被「偷」走的,而是被忽視的壓力一點一滴地耗盡。與其責備自己為何無法專心,不如停下來問問自己:「我內在真正的壓力源是什麼?」
當我們勇敢面對壓力的根源,專注力才可能真正回到我們的大腦與生活中。
延伸閱讀推薦:
🔖《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 約翰・哈里 🧠 《大腦喜歡這樣學》— 珍妮佛.麥克丹尼爾 💬《被討厭的勇氣》— 岸見一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