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如何影響你當爸媽?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揭開「依戀」的神秘面紗:你的童年,如何影響你當爸媽?👶💖

第一篇:揭開「依戀」的神秘面紗:你的童年,如何影響你當爸媽?🤯

各位爸媽們,你是不是有時候會突然冒出一個念頭:「天啊,我怎麼跟我媽/爸一模一樣?」或是「我絕對不要變成我爸媽那樣!」結果一不小心,卻發現自己正在重複某些模式?別懷疑,這可能就是你童年時期形成的「依戀」模式在悄悄發揮作用!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聽起來有點玄,卻超級實用的「依戀理論」!

👶 依戀是什麼?它不只是寶寶對你的黏TT!

說到「依戀」,很多人會想到小寶寶緊緊抱著媽媽不放的樣子,對吧?沒錯,那是依戀最原始的表現。但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提出的「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告訴我們,依戀可不只這麼簡單!它是一種人類天生會尋求與特定重要他人(通常是主要照顧者)建立情感連結的傾向。這種連結,是我們安全感的來源,也是我們未來人際關係的基石!

想像一下,當你還是個小小孩,餓了、冷了、害怕了,爸媽是怎麼回應你的?是立刻抱抱你、安撫你?還是讓你哭一會兒,甚至不理會?這些點點滴滴的互動,就像在你的心裡刻畫出一張張關於「關係」的地圖。

🤔 你的「依戀風格」:心裡那張隱形的地圖!

這些童年時期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經驗,會形成我們對自己和他人關係的「內在運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s)。這就像你腦袋裡預設的一套「關係使用手冊」:

  • 關於自己: 我是值得被愛的嗎?當我需要幫助時,會有人來幫我嗎?
  • 關於他人: 別人是可靠的嗎?當我表達需求時,他們會回應我嗎?

這套「手冊」會深深影響你成年後如何看待自己、如何與他人建立關係,當然,也包括你如何當爸媽

🔄 「內在運作模式」如何影響育兒:潛意識的複製貼上?

你可能會發現,有些爸媽天生就好像「育兒達人」,能自然而然地溫柔回應孩子,即使孩子鬧情緒也能保持冷靜。而有些爸媽,可能在育兒時特別容易感到焦慮、黏膩,或是相反地,顯得有點疏離、不善表達情感。這背後,很可能就是你的「內在運作模式」在發揮作用!

  • 如果你的童年經驗是: 當你哭鬧時,爸媽總是溫柔、及時地回應你,讓你感覺被愛、被理解。那麼,你長大後當爸媽,可能也會比較容易做到敏感回應
  • 如果你的童年經驗是: 當你表達需求時,爸媽有時會忽略你,或回應不一致,讓你感到不安。那麼,你育兒時可能也會不自覺地出現焦慮或迴避的傾向。

這不是說你不好,而是你的大腦在潛意識地複製它所熟悉的關係模式!

🧠 醫學根據:依戀如何「刻」在大腦裡?

別以為這些只是心理層面的抽象概念喔!科學研究已經證實,早期的依戀經驗對我們的大腦發展有著實質的影響!

[醫學研究] 早期依戀經驗會影響大腦中掌管情緒、壓力應對和人際關係的關鍵區域,特別是**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的連結。

  • 前額葉皮層: 負責情緒調節、決策、社會認知等「高級功能」。
  • 邊緣系統: 負責處理情緒、記憶和動機。

如果孩子在早期獲得穩定、回應性的照護,這些區域的連結會發展得更健康,孩子長大後在情緒管理和人際關係上會更有優勢。反之,不穩定的依戀經驗可能導致這些區域的發展受損,讓孩子在面對壓力和情緒時更為脆弱。

💡 小結:了解自己的依戀風格,是育兒成長的第一步!

認識自己的依戀風格,就像拿到一張解讀自己育兒行為的「地圖」。它不是要你自責,而是要你理解:「喔,原來我會這樣反應,可能跟我的童年經驗有關!」當你有了這份覺察,就有了改變的可能!

下一篇,我們就要來看看,什麼是「安全依戀」的超能力,以及擁有這種依戀風格的爸媽,是如何培養出自信小天使的!敬請期待!✨

#依戀理論 #原生家庭影響 #育兒風格 #內在運作模式 #兒童發展心理學 #親子關係 #依戀關係 #大腦發展 #依戀風格 #育兒覺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ummerM的沙龍
5會員
102內容數
用無數夜晚,拼湊瑣碎時間 累積很多AI育兒文章,並整理成筆記 看不懂艱深用詞,一次次與AI對話、詢問 才做成比較完整的系列跟大家分享 歡迎一起討論這些文章主題 目前使用多款AI交叉討論、協作
SummerM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7/29
6歲以上——人際關係的「彈力橡皮筋」👦🧑‍🤝‍🧑 孩子進入「社交大舞台」啦!🎭 6歲以後,孩子開始上學、交朋友,生活圈子大大擴展。這時期,「安全依戀」就像一條新的「彈力橡皮筋」——拉得開、彈得回,遇到衝突和壓力也能自我調節。爸媽的支持,是孩子在人際世界中最強的後盾! 什麼是「人際彈力
2025/07/29
6歲以上——人際關係的「彈力橡皮筋」👦🧑‍🤝‍🧑 孩子進入「社交大舞台」啦!🎭 6歲以後,孩子開始上學、交朋友,生活圈子大大擴展。這時期,「安全依戀」就像一條新的「彈力橡皮筋」——拉得開、彈得回,遇到衝突和壓力也能自我調節。爸媽的支持,是孩子在人際世界中最強的後盾! 什麼是「人際彈力
2025/07/28
2-6歲幼兒——前額葉皮層的「情緒小司機」🧒🚗 前言:孩子的大腦開始「上路」啦!🧠🛣️ 2-6歲的孩子,像剛學會開車的小司機,大腦的「前額葉皮層」正慢慢發展,開始學習怎麼踩煞車、轉方向。這時期,爸媽的陪伴和引導,就是孩子最重要的「副駕導航員」! 什麼是前額葉皮層?為什麼這階段很關鍵?�
2025/07/28
2-6歲幼兒——前額葉皮層的「情緒小司機」🧒🚗 前言:孩子的大腦開始「上路」啦!🧠🛣️ 2-6歲的孩子,像剛學會開車的小司機,大腦的「前額葉皮層」正慢慢發展,開始學習怎麼踩煞車、轉方向。這時期,爸媽的陪伴和引導,就是孩子最重要的「副駕導航員」! 什麼是前額葉皮層?為什麼這階段很關鍵?�
2025/07/28
SDT育兒實踐:打造內在動機的快樂家庭!🌈🥳 第五篇:SDT育兒實踐:打造內在動機的快樂家庭!🌟 各位爸媽們,恭喜你堅持到SDT育兒法系列的最後一篇!我們一路從認識「自主」、培養「能力」、到建立「歸屬」,現在,是時候將這三大需求融會貫通,應用到日常育兒中,打造一個充滿內在動機的快樂家庭了!
2025/07/28
SDT育兒實踐:打造內在動機的快樂家庭!🌈🥳 第五篇:SDT育兒實踐:打造內在動機的快樂家庭!🌟 各位爸媽們,恭喜你堅持到SDT育兒法系列的最後一篇!我們一路從認識「自主」、培養「能力」、到建立「歸屬」,現在,是時候將這三大需求融會貫通,應用到日常育兒中,打造一個充滿內在動機的快樂家庭了!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篇過了多天,還是將前面的部份仔細看了,有些話要說。   台灣人的爸媽,因為我看了報章雜誌,還有聽周圍的人說的,跟我自己的經驗,孩子晚回家時,心裏是擔心和焦慮的,自己在腦中上演了許多可怕的劇情。可是當他回家,門鎖打開的那一刻,爸媽卻是大罵出口。或許說,他們原本緊繃的情緒需要宣洩,孩子回來的動作點
Thumbnail
這篇過了多天,還是將前面的部份仔細看了,有些話要說。   台灣人的爸媽,因為我看了報章雜誌,還有聽周圍的人說的,跟我自己的經驗,孩子晚回家時,心裏是擔心和焦慮的,自己在腦中上演了許多可怕的劇情。可是當他回家,門鎖打開的那一刻,爸媽卻是大罵出口。或許說,他們原本緊繃的情緒需要宣洩,孩子回來的動作點
Thumbnail
小孩一直被媽媽照顧,覺得媽媽愛我,這種習慣就這麼延續下來,什麼時候會改變,小孩反過來愛媽媽、照顧媽媽呢?這是個很奇妙的轉折點。   兒女對於媽媽的「愛」應該不是本系列定義的嚴格的、「真正」的「愛」,比較是: 「回報」—知道媽媽對我很好; 「分擔」—她很辛苦; 「憐惜」—覺得她需要人家的照顧
Thumbnail
小孩一直被媽媽照顧,覺得媽媽愛我,這種習慣就這麼延續下來,什麼時候會改變,小孩反過來愛媽媽、照顧媽媽呢?這是個很奇妙的轉折點。   兒女對於媽媽的「愛」應該不是本系列定義的嚴格的、「真正」的「愛」,比較是: 「回報」—知道媽媽對我很好; 「分擔」—她很辛苦; 「憐惜」—覺得她需要人家的照顧
Thumbnail
越看越覺得,「母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比其他任何的愛都複雜,尤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長大,一直變化著,母親有沒意識到那種變化呢?意識、心理及行動上有沒有跟著改變?在在都影響著孩子、母親本身,還有親子關係的本質啊!   誰說生了孩子後就自然會當爸媽了呢?那是古時候的人沒意識到人生中什麼都需要學習,
Thumbnail
越看越覺得,「母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比其他任何的愛都複雜,尤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長大,一直變化著,母親有沒意識到那種變化呢?意識、心理及行動上有沒有跟著改變?在在都影響著孩子、母親本身,還有親子關係的本質啊!   誰說生了孩子後就自然會當爸媽了呢?那是古時候的人沒意識到人生中什麼都需要學習,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Thumbnail
不分年齡差距、不管國籍種族,更不用說性別星座,只要是情人相處就會有情緒問題,不可能天天上演你儂我儂、甜言蜜語的情節,所以即使俗話說:「女兒是爸爸上輩子的情人」,也難免會有嘻笑怒罵、口出惡言的時候;打打罵罵教孩子,吵吵鬧鬧過日子,知輕重有分寸就好。這些日常往往是將來點點滴滴的串串回憶。 說起人類
Thumbnail
不分年齡差距、不管國籍種族,更不用說性別星座,只要是情人相處就會有情緒問題,不可能天天上演你儂我儂、甜言蜜語的情節,所以即使俗話說:「女兒是爸爸上輩子的情人」,也難免會有嘻笑怒罵、口出惡言的時候;打打罵罵教孩子,吵吵鬧鬧過日子,知輕重有分寸就好。這些日常往往是將來點點滴滴的串串回憶。 說起人類
Thumbnail
寫一段在家族裡,讓你百感交集、層次複雜的關係。
Thumbnail
寫一段在家族裡,讓你百感交集、層次複雜的關係。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新手爸爸的心路歷程,從懷孕到生孩子,再到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分享了自己和妻子的育兒經驗,提到了教育子女的方式和態度不斷在改變,並鼓勵父母們共同成長、共同學習。也分享了對孩子的深刻感受和育兒的期許。這是一篇真情流露、充滿正能量的育兒心得文章。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新手爸爸的心路歷程,從懷孕到生孩子,再到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分享了自己和妻子的育兒經驗,提到了教育子女的方式和態度不斷在改變,並鼓勵父母們共同成長、共同學習。也分享了對孩子的深刻感受和育兒的期許。這是一篇真情流露、充滿正能量的育兒心得文章。
Thumbnail
「你知道孩子什麼時候最像自己的父母嗎?」 「什麼時候?」 「當孩子說出:『我這輩子都不會像你一樣!』的時候」 這段對話出自我大學修習《家庭發展》時,教授在課堂中說的一段話,當時聽完全班同學只覺得有趣,沒想到多年前一句玩笑話,卻成為現今正中眉心一發子彈。
Thumbnail
「你知道孩子什麼時候最像自己的父母嗎?」 「什麼時候?」 「當孩子說出:『我這輩子都不會像你一樣!』的時候」 這段對話出自我大學修習《家庭發展》時,教授在課堂中說的一段話,當時聽完全班同學只覺得有趣,沒想到多年前一句玩笑話,卻成為現今正中眉心一發子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