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我們介紹了如何運用哈佛大學 Michael Roberto 教授的「3C 模型」〈[A Framework to Analyze Cases Using AI to Enhance Decision-Making Skills](https://hbsp.harvard.edu/inspiring-minds/framework-analyze-cases-using-ai-enhance-decision-making-skills)〉(Roberto, 2024),來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考慮 (Consider)、審慎的選擇 (Choose),以及對執行的承諾 (Commit)。
但這個經典的決策框架,在今日的教學現場,卻立刻遇到了一個強大的變數:生成式 AI。這引發了我更深一層的思考:當學生能夠輕易地讓 AI 產出選項、甚至代為評估分析時,我們該如何確保他們仍在進行真正的思辨?「3C 模型」會不會因此被打了折扣?
Roberto 教授在新的文章中提出的「PAQS」框架,正好能與「3C 模型」無縫接軌。PAQS 框架將學生與 AI 的互動,從單純的「問答」,轉變為一個嚴謹的分析流程。未來在課堂上,應該可以這樣引導學生:- 提問 (Prompt):第一步,是學習如何對 AI 下達一個「高品質的指令」。應該要告訴學生,不要只問「主角該怎麼辦?」,而是要扮演「AI 提問建築師」,設計出更結構化的問題,例如:「請你扮演一位麥肯錫顧問,使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這家公司的產業競爭環境,並列出三大主要威脅。」
- 分析 (Analyze):當 AI 生成答案後,不能全盤接受。應該要求學生扮演「評論家」的角色,去分析 AI 的產出:「AI 提供的分析是否完整?它的論據來自個案中的哪些資訊?有沒有遺漏關鍵的細節?」
- 質疑 (Question):這是最關鍵的一步。應該鼓勵學生像一位嚴格的經理,去挑戰 AI 這個顧問。「你提出的這個策略,最大的風險是什麼?你的分析基於哪些核心假設?如果這些假設是錯的呢?請提出三個反對你自己論點的看法。」
- 綜合 (Synthesize):最後,學生必須將自己的判斷與 AI 的分析成果結合起來。應該提醒他們:「AI 是你的分析師,但最終的決策者是你。現在,請整合 AI 的觀點、你對它的質疑,以及你自己的洞察,提出你的最終建議與行動方案。」
這個框架的價值,在於它將 AI 從一個看似能提供「標準答案」的作弊工具,轉變為一個能激發深度思考的「對話夥伴」。它提醒我們,身為教育者,我們的角色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思維能力的「引導者」。我們不必害怕 AI,而是要教會學生如何駕馭它,讓他們在未來成為一個既能善用科技,又具備獨立批判精神的工作者。
參考文獻
Roberto, M. A. (2024, January 24). _A framework to analyze cases using AI to enhance decision-making skills_. Harvard Business Publishing Education. [https://hbsp.harvard.edu/inspiring-minds/framework-analyze-cases-using-ai-enhance-decision-making-skills]

圖片來源:Dall. E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