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的管理學院裡,有些老師特別喜歡採用個案教學法,因為它能模擬真實世界的複雜性。但在實踐中,我們常面臨一個共同的挑戰:課堂討論開始沒多久,學生們就急於找出那個唯一的「正確答案」,彷彿這是一場大型的猜謎遊戲。當有同學提出一個看似完美的方案時,討論便可能戛然而止,這也偏離了培養學生思辨與決策能力的初衷。
日前,我的博士班導師傳來哈佛商學院 Michael Roberto 教授的一篇文章〈A Framework for Using Cases to Help Students Become Better Decision Makers〉(Roberto, 2019),他提出的「3C 決策模型」,也讓我對個案教學有更深切的認識。
這個模型將決策過程分為三個關鍵階段,對於那些要求學生提出具體解決方案的個案,這個模型尤其適用。未來我可能會這樣把它們應用在課堂上:- 考慮 (Consider) - 發散思維的階段:這是決策的起點。在課堂上,我會明確地在白板上寫下「考慮 (Consider)」,然後說:「我們先不要急著下結論,讓我們花 20 分鐘,盡可能地腦力激盪,主角手上到底有哪些選項?即使是瘋狂的想法也可以。」這個階段的目標是追求廣度,鼓勵學生跳出框架,包容模糊性。
- 選擇 (Choose) - 收斂分析的階段:當白板寫滿了各種可能性後,我們才進入「選擇 (Choose)」階段。我會引導學生:「好了,我們現在有七個選項。那麼,我們應該用什麼標準來評估它們?是短期獲利、長期品牌價值,還是可行性?」這會引發一場關於權衡取捨的精彩辯論,學生們必須為自己的標準和選擇進行辯護。
- 承諾 (Commit) - 承諾執行的階段:而模型最精華的部分,是經常被忽略的「承諾 (Commit)」。當課堂在下課前 15 分鐘終於對一個方案達成共識時,我會立刻追問:「決定了?很好。那麼,你明天早上第一件事要做什麼?你該如何向你的團隊宣布這個決定,才能讓他們支持你而不是抵制你?」學生的表情瞬間從放鬆轉為嚴肅,因為他們意識到,一個決策的終點不是選擇,而是執行的起點。
這個框架的價值,不僅止於課堂。它提醒我們,無論是在教學現場還是真實的管理決策中,一個周全的思考過程都應該遵循這三個步驟:廣泛的考慮、審慎的選擇,以及最重要的——對執行的承諾。這才是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決策之道。
參考文獻
Roberto, M. A. (2019, October 2). _A framework for using cases to help students become better decision makers_. Harvard Business Publishing Education. [https://hbsp.harvard.edu/inspiring-minds/a-framework-for-using-cases-to-help-students-become-better-decision-makers](https://hbsp.harvard.edu/inspiring-minds/a-framework-for-using-cases-to-help-students-become-better-decision-makers)

圖片來源;Dall.E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