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的藥性困擾我很久了。最一開始是透過氣感查到熱咖啡的涼屬性,後來又意外發現一次在松菸喝到的耶加雪菲居然是平性,接著又在某一店家喝到帶溫性的一款厭氧發酵。猜來猜去似乎總是不得其法,構成原因似乎也相當複雜。既有從生長環境的推究,猜測在需求的海拔跟濕度環境,種籽自然會帶有涼性的風土特質;也有從處理手法比較,厭氧的確可能如其它也是厭氧發酵的食物,如臭豆腐,帶有溫性;烘焙輕重原先是認為烘越重可能性越轉溫,這一點似乎並非如此,就如同我也不認同網路上有人說咖啡偏溫是因為烘過的關係 (那烘過又煮過豈非更溫?)
今天練習手沖後的品嘗時間讓我想到一的關鍵點,就是苦味其實很常被歸類進寒涼,那麼泡出來的咖啡的苦味程度多寡很可能就會影響咖啡的涼度,且依照中醫理論五臟跟氣味對應中苦就對應心;這樣接上中醫五臟五行似乎更能進一步對咖啡做物性分析。顯然,稍微思索一下就會發現,似乎咖啡在五味的對應中沒有辛跟鹹,這樣是不是咖啡的時候配點帶辛味跟鹹味的食物是還不錯的選擇? 肉桂算是帶辛味又有溫性成分的,但是灑粉在最上層我實在喝不下去,如果是先灑一些進牛奶隨著奶泡融進去或是放在杯底隨著expresso出來的時候溶進去應該就好多了;這兩種都沒看到有人做,但配好吃的肉桂捲倒是一個選項,但這選項辛味沒有,或者也不一定要有吧! 以咖啡的酸、甘跟苦是分別刺激肝、心跟脾來說,都是血行的重點單位,應該是需要時機的;那些咖啡喝太多的人本質上應該不是喝多少的問題,而是刺激後的消耗最終形成嚴重負擔,比如臉上長滿痘痘跟臉色泛黃這種內分泌症狀。
再來是關於涼性,可能基於我體質涼性,總是下意識很小心這部分,有很大機會矯枉過正。苦味跳出來後,反倒可以想想帶有涼性的飲品,在甘味成分上是入脾經是不是有可能帶有滋養作用? 這樣的話從選豆到沖煮的手法就有可以進一步進行資料蒐集的空間;而酸味是我從兩三年前開始喜歡蜜處裡的起點,覺得就沒那麼涼,除了身體可能需要這個元素轉動起來,也可能某種酸質是可以刺激膽經作用來調和五臟。
最後再來咖啡沖泡者與咖啡的相對待好了! 有些咖啡喝起來明顯技術是好的,但為何酸味跟苦味揉合的如何對等無間呢? 是否表示沖泡的那個人本身心臟的情況是有所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