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為何到川普任內,整個反伊斯蘭國聲勢起來的主因,敵中派想要快刀斬亂麻,抽離出中東亂局,又不要留下禍根,必然擴大打擊。而俄羅斯介入敘利亞,地緣利益在此跟美國有共識,是而協助加速其滅亡。總之,伊斯蘭敵人派的問題,在於現實面強大不起來。意識形態是對立,但伊斯蘭本身內鬥問題就夠大了,若不是賓拉登等極端組織,很可能在小布希任內,就會面對川普第二任的歐洲問題。
筆者要強調,不管是拿哪一個對手當敵人,都是單極體系支持者的想法,對多數美國人民而言,實際行為比較接近「孤立主義」,只是中產階級的利益在美國成為霸權時,就已經擴及全球,下意識會反對孤立,而上層的統治階層,有接觸到美國利益本質者,才會對單極、多極體系有深入的想法。
意思是,不要拿著美國路邊街訪意見,或是電視訪談學者,做為「美國」想法。美國人口很多,利益紛雜,更會內鬥,現在還加上共和民主兩黨公開對立,價值觀與意識形態差異拉大,定義出的「美國利益」完全不同。
錢給歐洲賺,仗讓美國打
只有在明確的外敵壓力下,各方意見才會逐漸統一,沒有外敵威脅前,吵成一團才是合理的。更重要的是對我們來說,要屏除台灣人本位思考,以及去除假理想主義的干涉,才能分清對美國而言的利益在哪。何謂假理想主義?說一百條,行動沒半條。
柯林頓兩任將美國帶入多極體系的世界,這是歐洲諸國對其評價不低的因素,因為對歐洲尤其是西歐來說,不干預內政的美國才是好朋友,而在冷戰時期,美國對西歐的施壓從沒停過。若再加上歐洲本身的民族主義情節,美國最好不要回到歐洲,單純做生意就好,這才是心裡話。
歐洲在此犯下的最大錯誤,就是將北約與歐盟切割,各位可以回想一下,歐洲人是不是遇到問題,經濟就是歐盟,軍事給北約處理,但兩邊的帳本不互通?依法而言是如此,但如果歐洲要整合,「歐洲軍」本就該早早處理,但現實不可能做到,我們只要看歐盟歷史,再對照「南斯拉夫解體後戰爭」就能明白。
馬斯垂克條約(編:確立歐盟成立的奠基條約)包含冷戰前的西歐,以及統一後的德國,此時為1991年底,時間正好跟蘇聯崩解一致,歐洲在1991年已經能平穩面對這事態。
讓我們看一下,1990年斯洛維尼亞獨立公投,爆發邊界短期戰爭,在歐盟調解下獲得成功。1991年克羅埃西亞、馬其頓公投,旋即爆發獨立戰爭,克羅埃西亞內的塞爾維亞自治區爆發內戰,同樣在歐盟與俄羅斯調解下停戰。這場戰爭的種族仇殺,一點都不比日後的科索沃屠殺好到哪。
冷戰後歐洲內戰不斷,歐盟始終無力調解
真正的問題是,當聯合國維和部隊撤離後,克羅埃西亞就攻進了停戰區,實質併吞了原本的塞族自治區。說好的民族自決呢?幾十萬塞爾維亞難民怎麼辦?戰後的克羅埃西亞塞族人口大幅下降,這算不算清洗?
歐盟根本處理不了,一方面南斯拉夫算一半蘇聯傳統勢力圈,另一方面歐洲人根本不想派出地面部隊,更不願意介入複雜的巴爾幹種族情勢,這種下了之後更大衝突的禍根。
而在1992年,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獨立,歐盟承認其獨立地位的同時,境內塞爾維亞人成立了塞族共和國,立刻遭到波赫的鎮壓,爆發成內戰。打到1994年才由北約介入,更妙的是北約的歐洲成員跟美國對於「怎樣介入」沒有共識(這很複雜又很好笑),最後還是柯林頓介入調停解決。聯合國維和部隊在波赫內戰,被大量俘虜當作談判籌碼,算是將聯合國的權威按在地板上磨擦了。
之後就是台灣最熟的科索沃戰爭,在南斯拉夫解體後,塞爾維亞想要清洗科索沃,將其中的阿爾巴尼亞人驅逐,手段接近消滅文化,當然引發鄰國阿爾巴尼亞的抗議與介入。科索沃的獨立公投超過九成同意,依舊不被塞爾維亞承認,直到波赫戰爭結束後,塞爾維亞才調轉頭來處理。
這就是台灣熟知的科索沃屠殺、南斯拉夫大使館空襲事件的前因。不過要說對誰錯可麻煩,因為這邊有「大塞爾維亞」、「大阿爾巴尼亞」的主張在其中,科索沃解放軍對塞爾維亞人的屠殺力道,還被美國列作恐怖組織,後來塞爾維亞軍隊開進去,種族屠殺阿爾巴尼亞人,招致北約介入轟炸,誤炸了中國大使館。最後,塞爾維亞妥協撤軍。
美國分裂漸衰前因:多極世界加孤立主義
在這當中,我們可以看出歐盟跟北約的態度。其實,德國跟法國,具有獨自介入干預的實力,但國內民意始終不同意,已經習慣透過北約干預,但北約作為多國組織,有不同利益在,很難說服採取共同行動。往往都要等南斯拉夫出現屠殺,畫面都放映到全球媒體上,才在民意壓力下去做些什麼。
政治人物不想跳進去的原因是,這區域幾乎每個國家跟民族都在相互清洗,誰又能說對錯?殺人少對方十萬的國家算比較好,只有屠殺沒有鼓勵強姦所以道德較高尚?可一般民眾哪管這麼多,看到畫面就想要立刻地制止,尤其在美國,柯林頓在1998年陷入各種風暴,需要製造外部新聞脫身,不然這些戰爭到底怎麼收尾,還有得打。
這邊的重點是,多極體系有沒有發揮其效果?根本就沒有,最後都是拉著美國下場。而美國在多極秩序的建立上,反倒吃了大虧,尤其是柯林頓任內被大力頌揚的經濟繁榮,更在小布希甫上任就開始泡沫,經濟問題總不能說是換總統就崩潰吧。
為何?這就涉及多極體系邏輯中,對全球化的態度。今天我們看到挺川跟反川的美國人,尤其在大學學歷以上,以及勞工階層為何差那麼大?這可不光是大學左傾的影響,更多的根源要追溯到柯林頓時期,全球化開始殲滅美國本土製造業,加速富州跟窮州的差距,同時全球化促成的巨型海港都市,進一步分裂美國的都市與鄉村。
原本美國人享有的穩定通膨,各階級都有工作機會的環境,可以簡化成建立在單極體系下,各國為了買安全所提供美國的保險費。多極體系加上孤立主義的影響,多重削弱了美國在後面20年的全球力量。
這一點,在共和黨身上,是拒絕承認其孤立色彩的破壞力,民主黨則否認傾向多極體系的後遺症,會讓美國失去領導地位的利益。
美國衰退歐洲裁軍,邪惡軸心趁勢崛起
柯林頓種下的禍根,在國際上是促成混亂,欠缺強有力的霸權干預,如巴爾幹地區鐵定會亂起來。在國內則是破壞階級穩定,讓本就不穩定的勞工,瞬間進入全球競爭,必然造成失業與通膨。
為何美國信奉多極體系者,看不到這種問題?因為多極體系信仰,比單極體系更加理想化,相信可以透過溝通與談判,取得普世共識。這是68學運對美國的文化侵蝕,讓後冷戰時期的學術界跟官僚,普遍相信在美國獲得冷戰勝利後,可以著手建立國際秩序。
事實上,就是沒有,包含西歐的傳統盟邦,實際作為都是虛與委蛇,尊崇最原始的國際利益法則行事。這套在歐巴馬任內才被推行的普世價值,很快在全球網路的洗腦下,被大量認同了。
最詭異的莫過於普世兩字,這原本是基督教信仰下的概念,理應是「信奉上帝的普世弟兄」的概念,被挪用成意識型態不同者也能適用的形容詞。
此普世非彼普世,對於價值觀完全不同者,普世價值更像是一種可以利用的口號。
歐巴馬兩任對西歐的破壞,莫過於讓歐洲人相信普世價值可以帶來裁軍,削減軍費以發展經濟,而這也在全球化的邏輯下被過度延伸,造成10年後無法處理烏克蘭問題的前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