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週發生了一件小插曲,我在一則關於公共議題的貼文下方留言,本想分享自己的觀點與經驗,卻沒想到因為語氣不夠明確,造成了誤解,也被一位網友直接批評與指責。
說真的,一開始我很震驚,不是因為留言被攻擊,而是我以為,我已經說得很溫柔、很小心了,直到我重新閱讀自己的留言,才意識到——那份「溫柔」,其實只是我慣用的寫作語氣,並不代表觀點有被清楚表達出來。
我後來刪除了那則留言,也傳訊息向對方道歉,不是因為我完全認同他的指控,而是我承認,那的確是一段模糊的文字。讓人誤會,是我表達上的不足,而那份誤會,也讓我學到了一課:
在公共場域說話,誠實還不夠,還要清晰。
我常說,語言是創作者的呼吸,是我們與世界互動的方式,但我也開始意識到,不同場域,語言有不同的重量與解讀方式。
在我慣用的創作語境裡,我可以用含蓄、隱喻、節奏慢的句子說話,但當話語進入公共議題,那些語感的細節可能會被忽略,人們要的不是「感受」,而是「立場」。
我們都可能會犯這樣的錯,我們在自己的語言裡生活得太久,忘了,有些人讀不懂那些語氣,也無法在字與字之間找到我們想說的核心。
這篇文章,獻給正在嘗試「對外說話」的你,也許我們可以一起練習:
在保持自己語感的同時,也慢慢找出能讓他人聽懂的方式。
我們不一定要改變寫作風格,但可以學會在面對不同讀者時,調整說話的位置與方式,這樣,才會讓我們的語言,不只是一種表達,也是一種連結。
📎 想和你聊聊:
你有曾經在留言或發文中被誤解的經驗嗎?
你會怎麼拿捏「寫作語氣」與「公共語言」之間的界線呢?
歡迎留言和我說,也可以私訊我,我很樂意聽你說。
📬 想收到更多創作幕後與寫作反思?
我每月寄出一封電子報,寫下創作路上的小聲音與生活觀察。
如果你也在寫,也在想,歡迎訂閱,一起靜靜寫、慢慢走:
https://tally.so/r/n9Yl1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