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漸漸不想對公共議題發表意見,即使是在同事與同學面前。社群網路時代讓意見表達極端化,多數人開始選擇當旁觀者。
最近的調查來自加拿大,調查對象是加拿大人與美國人。有38%的加拿大受訪者坦言,有時不敢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因為害怕遭到報復。美國受訪者有此顧慮的比例更高,達45%。82%的加拿大人感覺到「整個社會講話越來越小心」。
2020年的調查,將近三分之二的美國人(62%)表示政治氣候讓他們不敢公開發表某些觀點,因為擔心「別人會覺得被冒犯」。多數民主黨支持者(52%)、無黨派人士(59%)及共和黨支持者(77%),都表示「有些政治意見不敢說」。只有16%的美國成年人表示「和任何人都能自在談論政治」。許多學者認為,這種「噤言」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因為「取消文化」,第二是因為政治態度的兩極化,人們不只意見對立,還會厭惡或鄙視不同政治意見的人。許多美國人傾向在未確定對方立場前保持沉默,以免引發衝突。
2022年的調查,將近一半的受訪者感到自己言論自由不如以往,45%的人擔心在直系親屬面前說出自己想法不太好,有62%表示在網路群眾面前,最好是不要多說話。學者認為,當預期表態會帶來強烈反彈、攻擊或甚至人肉搜索,就可能選擇不說,讓許多民意在網路上難以呈現。
2022年的調查,五分之三的澳洲人會在談論社會議題時隱瞞自己的想法。其中有四分之一的人曾因害怕他人反應,而刻意不表達對某些熱門話題的觀點。這種現象在年輕族群中更為普遍:Z世代年輕受訪者最容易因為「取消文化」而選擇沉默。澳洲年輕人在網路上看到其他人因為發表言論被抨擊或排擠後,也就開始自我審查,主動迴避分享那些可能被攻擊的意見。
英國的調查,覺得自己觀點「不夠進步」的人,更常感到最好別多說話。2020年英國的調查發現,藝文從業者中有將近六成認為業界存在讓人「不能暢所欲言」的氛圍。2024年發布的一份報告說:84%的英國藝術界受訪者表示「從不、很少或僅有時」覺得自己能夠在公共場合自由表達觀點。78%的人同意「在藝術圈裡,持右翼保守觀點的人絕不敢坦承自己的立場」。
最新數據和研究一再顯示,在政治極化、網路文化壓力、政治正確等因素推動下,歐美國家許多民眾選擇對某些議題保持沉默,在親友前迴避敏感議題,在公共論壇更是瞻前顧後,害怕被盯上、被攻擊。結果就是:在沉默螺旋裡浮上台面的意見,未必能代表多數人。要如何讓人們不同的意見也能表達出來,在社群網路時代,反倒是比以往更艱困的任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