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週過得好嗎?真沒想到這個電子情書計畫已經默默的執行了一個月了!不知道這段期間,你是否也享受每一週的電子情書?💕
其實在電子情書計畫開始前,我經歷了好幾次社群停更。每一次,我以為自己已經休息夠了、準備好再次啟動了!但卻總是在幾天後,再次感覺筋疲力竭、毫無靈感與動力。甚至有一度懷疑:「經營社群媒體,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那個時候,我會因為無法穩定產出,而懷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夠成為一位創作者?我也曾經嘗試過要成為一位更「自律」的人,無論是從網路資訊或是書籍中,學習如何「有效的規劃自己的一天」、如何透過技巧與工具來安排日程、怎麼樣一鍵生成更多內容....。
當時的我,沒有意識到自己內在的失控與無力,只知道用更多的技巧與策略,讓自己「看起來」像是一位專業且合格的社群創作者。
拿掉「社群創作者」的標籤後,我是什麼樣的人?
這句話其實可以套用在任何工作職位上,換一種問法其實就是:「撇開工作不談,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大環境教會我們要成為一位「有所貢獻」、「有所價值」的人,而我們對整體社會的貢獻與價值,就是體現在我們的工作之上。我發現不只是我自己,還有好多的人也同樣總是在工作上打轉,只有當工作表現有所提升時,我們也才連帶的感受到「自己正在進步」。
原來我在無意識中,將自我價值與工作牢牢的綁在一起。
所以當我無法順利進行產出、發佈貼文時,那份無力感其實並不是來自於「沒有靈感」,而是更深層的「我沒有價值」、「我無法有所貢獻」的感受,然後我用不同的策略與方法不斷壓榨自己,只為了有所產出。
但偏偏,那些不是發自內心的文字、為了發佈而發布的作品,讀者們都能夠在字裡行間中感受到。想當然爾,那些作品的回饋、反應與數據都不好,我也同樣無法獲得任何成就感、最後形成一個無止盡的惡性循環。(光是寫這段就讓我覺得肩頸酸痛)
我們明明是一個渴望為世界帶來貢獻的靈魂,卻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中把自己壓榨成沒有喜悅的機器人。
原來,我是慢頻率創作者。
在意識到自己處在無盡的惡形循環中時,我知道自己必須停下來、重新與自己對話。我知道自己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策略,而是需要練習回歸到自己的頻率、再次與內在對齊。
當時,我問我自己:「什麼樣的創作方式是讓我享受的?」
即使全世界都在宣傳短影音帶來的好處,我發現自己還是更喜歡用文字與他人產生交流。而且比起短篇的社群貼文,像是現在這樣,能夠用故事堆疊的長篇文章,反而是我更加享受的創作狀態。
我問自己:「我喜歡閱讀的內容是什麼?」
雖然 Know How 類型的文章總是能夠帶來流量、並提供實際的價值。但我發現我並不享受閱讀這樣條列式的教學文章、平時也不喜歡閱讀工具書;我很喜歡閱讀作者字裡行間的情感流動、很喜歡看見他們在平凡小事中體驗到的靈感。
最後我問自己:「什麼樣的產出方式與頻率,才是讓我最舒服與自在的?」
透過上面兩個對自己的提問,其實答案早已呼之欲出。
當我意識到自己享受創作的方式與內容後,我更加確定自己並不適合大多數、高效型的行動策略。因為生活中的靈感需要沉澱、一篇生活的故事,也需要時間的積累。我不會天天都有故事、也不會無時無刻都有靈感,我需要更多的時間、慢慢地整理與輸出,與每一位閱讀者,展開更深度的交流。
策略本該為創造者服務,而不是由創造者來配合策略
其實不只是社群創作者,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生命裡的創作者。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成功學、有太多的工具書,教我們如何成為自律的人、高效的人,但卻忽略了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是有生活的轉折、有生理週期變化,有靈感流動的、活生生的人。
我想說的,並不是那些策略與方法沒有意義,而是想要表達:「策略與方法,是來協助我們前進的工具,而不是我們需要貫徹始終的生活方式。」畢竟,策略與方法都是死的,我們是活的。
與其強迫自己配合死板的策略與計劃,我們需要做的,其實是學習如何覺察自己當下的狀態,並找到能夠為「此刻的我」服務的行動策略。
允許自己成為流動的創造者,不是停留在空泛的虛無之中;而是在不同的頻率狀態下,找到符合自己的行動策略。
我用了四年的時間才學會如何回歸自己的頻率、如何找到自己的行動策略。而此刻的我,想將這段期間的學習擴大、也為更多和我一樣,總是感覺主流行銷方式不適合自己的「慢頻率創作者」,打造一個回歸自己內在流動的虛擬公寓空間、一起學習如何在慢頻率的創作流動中,保持對創作的熱情、以及收入的平衡。
目前這個「 慢頻率公寓 🏡 」仍在籌備階段,在今天想要邀請對這項企劃有所感應的你,優先填寫「入住表單」✨
讓我知道你是誰、你關心什麼,也讓我知道這個空間,可以長成什麼模樣,來迎接慢頻率住戶們!
填寫入住表單 🏡
最後,祝福我們都能在自己的生命流動中找到平衡、成為自己生命中,自在的「創造者」。🌱
✨✨✨ 不要錯過每週的電子情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