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人資這些年,我見過不少人從閃閃發光變得小心翼翼,最讓我感到遺憾的,不是他們做錯了什麼,而是他們「只是剛好不合適新的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曾經是不可或缺的人週日活動中,我碰到了一位朋友(以下統稱為小明),他曾經是公司行銷部門的靈魂人物。
前主管帶著他一起打下不少關鍵專案,連跨部門的老鳥都說:「有小明在,事情就會動起來。」
他熟悉公司文化、懂得怎麼處理灰色地帶,還能補主管想不到的盲點。
直到有一天,前主管離職,新主管上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熟悉的方式,變成新主管的反感
新主管是外部挖角來的空降部隊,專案導向、流程控、習慣指令式管理。
小明用他一貫的方式協助推動新提案、提出先前類似專案的經驗參考,但他發現自己越說越不對勁。
新主管對他的每一個建議,都只冷冷一句:「我們現在不一樣了。」
以前那個「能彈性處理事情、懂內部眉角」的特質,
如今變成了「老習慣難改、干擾新制度的文化舊臣」。
再過不久,小明被調去一個邊陲小組,
半年後開始被要求寫每週PIP進度、甚至要提交「自我效能改善報告」。
不到一年,他離開了公司,表面上是「個人生涯規劃」,但只有他自己知道,是資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寶與障礙,只差一個「權力轉移」
我們常說:「職場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但這句話講得太冷,其實更貼近現實的說法是:
「當權力變了,你的位置就動了。」
不是你變了,是局變了。
在權力轉換的過程中,許多優秀的中階員工陷入這種「角色錯位」的風險。
他們沒犯錯,但也沒有主動調整自己。
他們依舊勤奮,但新主管要的,是另一種語言、另一種忠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年10萬人次資遣,許多是「換局受害者」
據勞保局統計,台灣每年被通報資遣的人次約10萬人。
雖然我們常以為「資遣就是表現不好」,但實際上,其中有不少是類似小明這樣的故事:
•結構調整
•主管更替
•文化轉型
•政治生態重組
這些資遣,不見得是因為不努力、不專業,而是因為不再符合現有遊戲規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是「誰的資產」?
有一句很值得思考的話:
「你是資產,還是負債,取決於誰在做報表。」
這不是要你委屈自己去討好每個新主管,而是要你認清一件事:
在職場裡,不只要做得好,還要能看懂局,調整自己的站位與語言。
如果你也是像小明一樣的人,曾經被一個改朝換代推向邊緣,
那麼請記住——
被資遣不是你不夠好,而是這場比賽換了裁判。
而你,還有機會找到更適合自己的賽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幾個反思提問:
1.你現在的工作,是誰的眼中定義的「價值」?
2.若你主管換人,你的職場生存策略需要轉換嗎?
3.有沒有什麼蛛絲馬跡,正在暗示你該重新盤點自己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