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個西班牙語系畢業的女生,曾在西班牙交換兩年。感覺起來是有著浪漫性格的人。那天來參加諮詢活動,看得出她的疲憊與不甘心。曾經對這份新的工作充滿期待,卻在短短三個月內被現實打得措手不及。
聽完她的故事,我內心久久無法平靜。不只是為她感到惋惜,而是因為類似的狀況在職場上太過常見。
她之前在品牌代理公司擔任 Merchandiser,負責選品、產品故事包裝、與消費者溝通,這些工作讓她能頻繁接觸心愛的西班牙,也讓她發揮語言與感性觸角。她形容那段時間是“做得很開心”,我聽得出那是真心話。後來,獵頭跟她聯繫,告知她有個跨國大公司的 Demand Planning 職位,探詢她的意願。這聽起來是個進入品牌大公司的好機會,她也覺得之前做過類似的工作,應該不成問題。但沒想到,進入新公司後,Demand Planning 跟她想的完全不一樣,是另一種樣貌 : 冰冷精準的數字預估、繁瑣細膩的訂單管理,以及緊繃無情的供應鏈追蹤流程。
更糟的是,她的主管似乎毫無耐心,沒有一件事做對,不論她做了多少筆記、花了多少力氣,仍天天挨罵。筆記本裡滿滿的努力,卻沒有換來任何認同。
這種挫敗感,很殘酷。
她開始懷疑自己到底有沒有能力。
我聽完之後告訴她 :“這不是能力問題,而是你進錯了場域。”
在比較小型的公司中,每個人身兼多職,角色彈性很大,因此容易產生“我也做過”的錯覺。但在大型企業中,每一個角色的分工精細到骨子裡,“Supply Chain” 不只是下訂單,“Demand Planning” 不只是採購預估,它是一個需要極度邏輯、流程管理能力的職位,而非對產品充滿熱情的角色。
她是以浪漫的靈魂進入了需要冷靜數據的工作,結果當然格格不入。
她花了些時間終於了解,這裡不是她的戰場,因為她的表現,在公司內部也不會有轉調的機會。
進入任何公司、任何職位之前,我們都需要花時間研究組織架構、部門分工、角色定位,不能只憑過去模糊的經驗去套用。
我建議她,給自己一段時間回南部的家,好好休養。生活簡單一點,先恢復信心、也重新找回熱情。她曾教過西班牙語,也許先以語言作為橋樑,穩穩地重新踏出下一步。
她可以回到自己擅長、也喜歡的品牌代理公司,或是去探索西班牙品牌在台灣的職涯機會。在進入之前,多打幾個關鍵字、多問一些問題,釐清部門、了解角色,不再因誤會而倉促進入。
人生的每一次撞牆,都是在提醒:你需要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誰、適合什麼。
我相信,她一定可以走出這段迷惘的時光。因為她願意誠實面對自己的不快樂。
祝福這位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