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業】逆向設計(1)|概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逆向設計是什麼?逆向設計,或稱逆向課程設計是一種「先從教學目標中設計評量,再來設計課堂活動」的一種課程設計法,與傳統教師習慣「先想活動、再想評量」不同。

這一篇文先簡單介紹逆向課程設計,再來介紹我面對教檢題目的實戰解析。

閱讀這篇文章的你,如果是教師,則更能把握評量與教學目標緊扣的方法。
而我會更進一步的介紹「設計課程」的內部思考過程與步驟。

逆向課程介紹

逆向課程設計」,英文:Understanding by Design(縮寫為UbD),臺灣的繁體中文譯名更多使用「重理解的課程設計」。這是一套由教育學者 Grant Wiggins 和 Jay McTighe 在1998年所提出的教學設計模式(台灣最早於2008心理出版社翻譯,),強調以「學習成果」為起點來規劃課程,而非從教材內容或活動設計出發。

作者介紹

格蘭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1950-2015)是畢業於哈佛的教育學博士,其專長為教育評鑑。之前他在從美國舊金山發跡、由泰德‧賽澤(Ted Sizer,1932-2009)的「基礎學校聯盟」(Coalition of Essential Schools)任職,進行許多學校的整體課程改革,後來也到中國、泰國等地進行學校改革。之後與培生出版社寫了十多部融入Ubd的教材。最後擔任人力培訓「真實教育公司」(Authentic Education)的總裁。

傑伊·麥克泰格Jay McTighe)則是從基層教師做起,後來成為了州立資優特教中心主任,如今擔任馬里蘭州評量協會主任。麥克泰格 以「思考技能」作為強項,關注於教育評量中是否確實達到教育目標為考量。

作者背景與逆向設計的關係

這兩位共同作者都是專長在課程設計、教育評量中,而且還是偏重「思考技能」。

這也是「逆向課程設計」(Backward Design)在繁體中文譯名採取「重理解的課程設計」(Understanding by Design)原因,因為「逆向」是課程設計的方法程序,但最根本的還是在「理解」為核心,能密切與課程結合為特徵。

逆向設計法出現在考題中

逆向設計法出現在最近 114學年 臺灣(中華民國)教師國小檢定的考題中,這也代表目前的臺灣教育,在課程設計中,(教育學者)越來越注意逆向設計的可能趨勢。

114學年 教師檢定 國小科 課程教學與評量 非選題第一大題,即是逆向課程設計。

114學年 教師檢定 國小科 課程教學與評量 非選題第一大題,即是逆向課程設計。

在教師檢定中,手寫的部分要標註ABCD四格,
各是2個學習結果的證據、2個學習經驗。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逆向設計的最大特徵:

先設計評量、後規劃學習活動

實戰逆向設計

以教檢題目解析題幹

以這份教檢考題來說,這個以「家鄉的交通」為主題的逆向設計,必須要「評量學習結果的證據」、「規劃學習經驗」。

雖然可以簡單來說是「評量」、「活動」,但是有些細節必須要注意:

  1. 課程情境是「家鄉的交通」,請注意兩個地方。
    「家鄉」的範圍還有「交通工具設施」的議題。
    就算對課綱不太熟,也是能稍微猜得出來是「國小中年級社會」類似範圍(註一),
    還有融入議題中的「安全教育」或者環境教育。
  2. 評量學習結果的證據中,包含評量結果,
    且這個結果要有明確的證據,也就是「具體行為表現」(或產出)。
  3. 規劃學習經驗,必須要從學習經驗的途徑中,要能獲得其概念性的知識、程序或後設性的思考技能。
註解一:
國小社會在中年級以家鄉為範圍,到高年級會進一步到臺灣、世界,具有遠近的地理安排。低年級的生活科以認識學校為主,而未來國中的歷史史觀也是如此安排。

逆向設計三大步驟

而逆向設計的精神強調:

以終為始, 有始有終(李秀妃,2024)

而UdB的三大步驟分別是:

  • 確定學習目標
  • 設計評估方法
  • 設計教學策略與活動

設想與課綱結合大約的教學目標

雖然我在國小輔導團的學習中,蠻習慣一開始學習目標先寫完整,但這是基於我有一定的經驗以後的結果。實際上我就當作是新手教師,不要一開始寫學習目標,而是先寫學習目標的草稿,全部修正完以後,再回頭把學習目標回顧並加上學習評量。

雖然有點作弊,但是假如可以OPEN BOOK的情況下,我查課綱,會這樣子挑指標:

國小社會
 學習內容
  Ab-II-1 居民的生活方式與空間利用
       和其居住地方的自然人文環境相互影響
 學習表現
  2b-II-1 體認人們對生活事物與環境有不同的感受,並加以尊重。

安全教育中,由於涉及到安全事故的狀況,稍微符合的大概是 安 E14 知道通報緊急事件的方式。 但是由於要探討交通,除非說真的有時間,否則是否納入課程的取捨是可以被考慮的。如果時間充足,我可能會納入一個「遇到車禍要去警察局通報」的情境(今年5月份自己任教學校前面才發生全台關注憂心的憾事),但仔細想想還不如直接電話通報比較實在,畢竟發生交通意外時,交通的順暢度通常也是堵住的。因此就會成為廢案。

一、初略設想教學目標

然後將學習材料(交通工具)列舉一下:三峽的交通方式有汽機車(平面道路與高速公路系統)、腳踏車(Ubike)、徒步等方法,未來會有捷運,沒有高速鐵路、鐵路與飛機。

那麼就會有個粗步的學習內容設計概念:我要讓學生知道三峽有哪些交通工具,要跟人文有關,更好的話跟自然環境有關。

也會有個粗步的學習表現設計概念:對環境事物有不同的感受。

那麼編織成初步的學習目標,則是:學生在理解三峽的交通設施以後,會從同學們與老師們討論,知道大家的感覺是不同的。

此時教學目標不要設定得太完整,後面設計評量結果與學習活動時,再回來精緻化。

二、設計教學評量

這裡的教學評量要考量到幾點

  1. 基本要求:具體!
  2. 發想:怎樣才算達到我(教師)要的標準?
  3. 行為:具體表現出來是怎樣的行為?需要什麼介材?
  4. 扶弱拔尖:如果學生達不到,我該怎樣引導?如果學生早就超越標準了,我該怎樣給予額外任務刺激更近一步成長?

第四點算是多餘的,我之後在寫一篇文來示範。我們先看前三點就好。

首先要讓學生知道怎樣交通設施影響到彼此的生活,這需要用什麼方法來產出具體證據。

例如我的範例就會這樣選材:學校窗外就可以看到的捷運三鶯線。

讓學生閱讀(經過老師大力修飾簡化文字的文本)後,學生要能找出「蓋捷運以後的生活型態差異」。

但是只看新聞就一定會只看到好的一面,為了增加不同的感受,也要放入不同的素材:

(雖然我公開表達我認為潘O疆是社運蟑螂,如果可以真不想拿他有參與的社運作為教材)
(反對國民黨執政新北市的新聞素材,如果是反對的,我都盡量找聯合報、中時,或至少中央社、公視,避免恐龍家長說話)

那麼我就會營造一個「認識家鄉交通工具設施」會「產生不同感覺」的課堂,並且要能讓學生不同感覺表現出來。

那麼我就會設計學生透過便利貼的方式,寫出來以後,貼在自己支持的立場之上。
為了讓學生「產生不同感覺」,除了會看其他同學的表態以外,教師也會給予兩個不同文本來進行多一點的資源,當然老師的文本也是要請學生進行思考整理的。而我的具體材質就是思考圖便利貼了。

因此我的評量就是

評量A:學生能夠在優劣分析圖學習單上,以文字書寫的方式,來分類兩篇不同文本對捷運三鶯線的優缺點

raw-image

評量C:學生能夠從閱讀同學意見便利貼以後,以(小組)口說方式,說明同學跟自己不同的看法

中年級沒有想要做到的什麼可以猜想與同理不同角度或立場,我這邊先只求有理解並且不會起衝突就好了。

接下來設計教學活動

三、設計教學活動

從剛剛的評量,我必須要讓學生在被老師評量以前,必須要能夠「認識家鄉交通工具設施對自然人文的影響」,還要「理解與尊重不同想法」。

那麼我的手段包含:

  • 兩篇不同立場的新聞
    (為求達到學習目標的素材,且一篇主要扣人文,另一篇涉及環保生態)
  • 便利貼、牆壁海報(思考可視化)
  • 學習單(其中一個評量必要的表現素材+思考可視化)

那我的教學活動為了緊扣這些目標,我的設計如下:

[認識三鶯捷運]

  • 引起動機:問學生有沒有看過捷運線,知不知道這是什麼?你覺得怎樣?
  • 發展活動:請學生把自己心情感受圓點點貼紙貼在海報上(海報上有喜歡與不喜歡)
  • 發展活動:閱讀兩篇文本,整理優缺點在學習單上。(學習評量)
  • 綜合活動:請學生把自己的感受,寫在便利貼,貼在海報上。
         請學生以小組總結整個小組偏向喜歡還是不喜歡。
  • 綜合活動:請學生觀看不同立場的感受。
         請學生小組發表,與自己小組整體相反立場的感受最有印象是什麼想法?
         (學習評量)

精緻化逆向設計與撰寫

評量學習結果的證據:

  • 學生能辨認三鶯捷運設置的優缺點,並書寫在學習單優劣分析表上。
  • 學生能表達自己對於建設三鶯線的感受與看法,並以口頭發表與自己不同看法。

規劃學習經驗:

  • 學生透過教師給予的兩個不同立場、分別涉及人文與自然生態的新聞文本,進行優缺點的分析與分類。
  • 學生透過教師引導的立場便利貼海報,能夠閱讀理解不同立場同學的看法。

精緻化教學目標

那麼學習目標經過精修,以學生,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表現動詞+評量表現目標)傳寫學習目標:

  • 學生 從教師提供的新聞文本(情境) 認識三鶯線捷運的新交通設施(學習內容),
    並能夠在學習單(具體材料)以紙筆方式(具體評量手段)列出(動詞)三鶯線的優缺點(學習表現、評量目標)。
  • 學生 從同學提供的便利貼中(情境),發現同學對於三鶯線捷運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學習內容),並能在小組發表(具體方式)口說(動詞)不同(評量目標)感受者的想法(學習表現)。

下一篇文

下一篇文,我將會以國小藝文科的方式,展現說在逆向設計時,可以融入怎樣的動態評量,以更細膩的解決學生學習問題,讓老師課程更加踏實與有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民峰的沙龍
6會員
24內容數
蜜蜂老師,國小自然老師,社論作家,網路評論嘴砲士與雜學愛好者,最近在學紫微斗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自學,讓你主動探索領域的更多面貌。雜食與自學的開始,在於各種的不滿足。正規教育即是照著課綱的規劃,經由老師授課學習;自主學習則是依據自己想學習的部分去主動找尋資源,主動學習。對我而言,這兩種都很重要。
Thumbnail
自學,讓你主動探索領域的更多面貌。雜食與自學的開始,在於各種的不滿足。正規教育即是照著課綱的規劃,經由老師授課學習;自主學習則是依據自己想學習的部分去主動找尋資源,主動學習。對我而言,這兩種都很重要。
Thumbnail
童軍教育素養導向課程之教學設計與實務分享,包含課程設計原則、分級制度、班級經營、跨領域教學、議題融入、評量方式、教學科技應用與教師專業發展等面向。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學習動機與挫折應變能力,並善用科技工具提升教學成效。
Thumbnail
童軍教育素養導向課程之教學設計與實務分享,包含課程設計原則、分級制度、班級經營、跨領域教學、議題融入、評量方式、教學科技應用與教師專業發展等面向。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學習動機與挫折應變能力,並善用科技工具提升教學成效。
Thumbnail
在課程設計上,我往往會以客層設計教學的系統。但我逐漸發現只同一個用系統,除了貼近我自己的成長進程,更方便學習者記得。沒有一個系統是不會隨著人的成長和狀態一起演化的。我在設計新的系統時將以往常用的「四層系統」以及「3+1系統」重新簡單在課程設計筆記中介紹。
Thumbnail
在課程設計上,我往往會以客層設計教學的系統。但我逐漸發現只同一個用系統,除了貼近我自己的成長進程,更方便學習者記得。沒有一個系統是不會隨著人的成長和狀態一起演化的。我在設計新的系統時將以往常用的「四層系統」以及「3+1系統」重新簡單在課程設計筆記中介紹。
Thumbnail
這些討論對於地方文化課程設計有何幫助?為什麼要有這些認知呢?原因在於,地方文化課程的設計,核心在於尋找文化、教育和社會的交會點,在任意兩個領域思維的交會處,便會產生創新設計的切入點,而三者重疊之處,便是課程設計的關鍵核心。
Thumbnail
這些討論對於地方文化課程設計有何幫助?為什麼要有這些認知呢?原因在於,地方文化課程的設計,核心在於尋找文化、教育和社會的交會點,在任意兩個領域思維的交會處,便會產生創新設計的切入點,而三者重疊之處,便是課程設計的關鍵核心。
Thumbnail
本文探討創新思維在教育和企業中的應用,作者強調創新不僅需要技巧,更需要培養正確的心態。文章以創新思考藏寶圖為例,說明如何重新思考問題與答案的關係,並提出企業需要設立創新思考專員和創新顧問等新職位來推動企業創新。
Thumbnail
本文探討創新思維在教育和企業中的應用,作者強調創新不僅需要技巧,更需要培養正確的心態。文章以創新思考藏寶圖為例,說明如何重新思考問題與答案的關係,並提出企業需要設立創新思考專員和創新顧問等新職位來推動企業創新。
Thumbnail
「如果不能有邏輯地以清楚的文章組織說明一個觀念,包括設計觀念,即代表著不能清楚地構思自己的設計作品;也因為國外的建築碩士同樣如此要求」。5年前如此回答,至今也仍如此相信著。
Thumbnail
「如果不能有邏輯地以清楚的文章組織說明一個觀念,包括設計觀念,即代表著不能清楚地構思自己的設計作品;也因為國外的建築碩士同樣如此要求」。5年前如此回答,至今也仍如此相信著。
Thumbnail
臉書回顧,原來一年前的我正在想:撇開銷售(重要,但那是另一個議題)#如何定義一門好課 當時的結論是,學得會、用得上、帶得走的就是一門好課! 也因此過去一整年,有幸與很多內容專家朝著製作好課的目標努力,最底層的「學得會」其實非常關鍵,必須在細節上用心下功夫。
Thumbnail
臉書回顧,原來一年前的我正在想:撇開銷售(重要,但那是另一個議題)#如何定義一門好課 當時的結論是,學得會、用得上、帶得走的就是一門好課! 也因此過去一整年,有幸與很多內容專家朝著製作好課的目標努力,最底層的「學得會」其實非常關鍵,必須在細節上用心下功夫。
Thumbnail
新的學年即將開始,學校的課表出爐了!但這些課程的名字和實際內容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關聯呢?透過這篇文章,讓我們一起揭開課表背後的祕密。
Thumbnail
新的學年即將開始,學校的課表出爐了!但這些課程的名字和實際內容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關聯呢?透過這篇文章,讓我們一起揭開課表背後的祕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參加一個研習後的心得與省思,內容涵蓋了作者對於自己與他人感受的反思,以及對於學校教師課程設計的看法。文章中透露了作者在活動中的焦慮不安感,並提到了對於情緒處理的重視。整篇文章將作者的個人經歷與對教育體制的看法相結合,提出教師對課程設計的重要提醒。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參加一個研習後的心得與省思,內容涵蓋了作者對於自己與他人感受的反思,以及對於學校教師課程設計的看法。文章中透露了作者在活動中的焦慮不安感,並提到了對於情緒處理的重視。整篇文章將作者的個人經歷與對教育體制的看法相結合,提出教師對課程設計的重要提醒。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