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上兵法萬千,或重破敵之鋒,或重固守之勢;然有一謀,不戰而勝,名曰「聚氣成勢」。於教育門中,此謂「百校合力、一念成風」。是以,當食農教育推行數載,制度已穩、課程漸成,懷德識得——下一步,非為規定,而為風潮;非靠命令,而要人心。
他遂練習一篇絕學,名曰《百堂奇謀錄》。此錄無章法,無套路,講究「合眾人之巧、聚百堂之念」,以活動之名,行教育之實;以歡騰之勢,種觀念於心。其要訣有三式:一曰「設局聚氣」、二曰「借招轉力」、三曰「以樂傳道」。
懷德初試此錄,便選擇策劃全州首次「百堂食農嘉年華」。此舉非一時興起,而是深思而動。彼時各校已有「學校菜園」「食農週」「五味教案」等分散實作,然僅如星火,難見燎原。他施第一式:「設局聚氣」。非辦一場活動,而是佈一場江湖。懷德親走二十校,尋得四方之異:有的種稻、有的養雞、有的釀醋、有的製豆腐。遂定策:「一百堂,一百味;一堂一攤,百攤成市。」定日於春末夏初之交,名為「百味共耕市集」。各校推出代表隊,展現學校農作成果、食農教案、在地飲食故事。現場設「五味擂台」「田園走讀」「親子煮場」「孩子的種子書攤」,更結合原民風味區、地方農會專區、農青展售市集,人人得嘗、得看、得聽、得學。
再施第二式:「借招轉力」。他非自辦自營,而是集眾家之長:邀農業門提供青農聯絡人力、請文化門支援展場設計與工藝教學、引觀光門引導媒體與人潮、請衛生門設立食安衛教站,教育門則統整各校,設主舞台安排師生展演與說菜說味。整場如運氣行陣,一線牽百線、一心聚百氣。此招既出,各堂口無不驚呼:「原來一場活動,竟能成一府之事。」懷德卻只淡笑曰:「一桌好菜,不靠一人廚藝。」
終施第三式:「以樂傳道」。當日市集,人潮如龍,孩童穿梭各攤,親解葉菜、親搗米漿、親製手捲。講者非他人,正是學子自己:有小六生講稻米種類與水期變化、國三生說祖母種番薯的法門、小二童背出五味的涵義與食物的季節性。場上無說教、無標語、無政令,唯有一件件由孩子說出的「自己經驗」,一口口讓人感動的「在地滋味」。
有家長感言:「這不是活動,是一場孩子們對土地的告白。」
活動落幕,懷德於收攤之間巡行,看見落日餘暉灑在空廣場,仍有孩子席地而坐,一邊吃著冷掉的豆花,一邊問:「明年還有嗎?」
他於筆記中寫道:
- 教農者,非為教農而已,實為教人與土地之情;
- 教食者,非為營養而已,實為教人與生活之敬。
- 聚百校之謀,非為一場嘉年華,而為長久文化之根。
- 此即《百校奇謀錄》,無一奇兵,卻能百味通心。
段師姊閱畢,僅留一句:「能使千童一心,不靠法令,唯靠真味者,此錄可傳。」
自此,《百堂奇謀錄》於教育門中成一風——
- 凡推大策,先思如何聚眾氣;
- 凡做小事,亦思如何成一局。
懷德知,教育之事,終歸人心之事。能以一味啟心、以一菜入道,方是最高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