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有言: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於教育門而言,則是「課未開,午餐已備」。孩童之學,源於營養;學校之政,繫於膳事。此道表面尋常,實則關乎健康平權、在地產業、飲食教育三線交織,長年各校各自為政,憑慣例行之。是以,教育門中另藏一經,名曰《五味調和經》。
《五味調和經》不記於冊,不傳於外,乃實操中所悟之法。講求「調於味,合於時,安於地,化於心」。懷德接掌膳務時,正值青玄府推動午餐升級之際——廚房老舊、食材不均、供應鏈繁碎、民怨漸起,乃是一盤未調之菜,一局失衡之膳。
他先施第一式:「觀味辨局」。 不視膳單為表,而視民情為根。他親走十五學校,查廚房設施、訪營養師、問學生意見,方知問題不在食材,而在「習慣」。飯菜非難吃,而是「食不入心」。他遂施第二式:「合膳入心」。 他設計午餐教育推廣單元,以「食農結合」、「營養卡牌」與「五味日」為主題,讓學生從吃中識味、從味中知時節、從季節知土地。全府首度推動「餐桌故事計畫」,每周由不同學校提供菜單設計故事——有的講高麗菜從哪裡來,有的講阿公曾在田裡種出這碗米。孩子吃得津津有味,長官看得感動點頭。而升級之核心,乃在「合味於己」。
第三式為:「分味定策」。 以味分類,拆解問題。設跨門派稽查模組,定期抽檢食材原料如五穀蛋豆魚肉之來源、廚房設備之衛生安全、調味佐料之保存、掌廚人員之優劣、午餐菜品之成色...;配送時效則由校方監察把關。透過農業門、衛生門、教育局三方合力,成立「五味小組」,五人五專,各職分明,擬出升級方案:改良主副食比例、推動熱食即餐、導入季節蔬食與在地採購。
然他知,制度無形,需落實於細節。於是開創「營養午餐升級進度板」,公開每校改善項目、進度與照片,並允民眾留言,建立民間參與機制。
此舉不僅提升透明度,亦讓家長、學校與廠商三方關係更為穩固。
段師姊閱之曰:「調五味者,不僅調於膳,更調於人心。」
數月後,教育門於府議事堂發表「五味調和成果」,現場展示孩子親手繪製之「感謝菜單」,有者寫「自己種的蔬菜嚐起來特別美味」,有者畫出「媽媽說這樣的青菜我們家也想學」。
懷德夜歸後,於筆記寫下:「五味之和,不在滿桌珍饈,而在一飯一湯中有人之情、土之味、心之念。」 這,便是他在庖廚江湖中所悟得的《五味調和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