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五味調和經》為調膳之術,則《教膳合一篇》便是悟道之法。教育門中早有古語:「食為人本,教由心生。若膳不入心,教無以立。」過往學校中午餐之事,常歸膳務處理,教務不涉;營養教育則流於表冊數據、標語張貼,未入生活之境,未及學習之深。是以此篇講求「教中有膳,膳中有教」,以食為引,以教為本,成一體之修。
懷德研修《教膳合一篇》,正值府內推動「午餐融入課程」之試辦期。起初,不少教務多有遲疑:「教是教,吃是吃,如何相合?」懷德不言辯,而以行證道,施此篇首式:「菜單入課」。他邀集數名營養師、教師、農業顧問與課程專家,合組「教膳共修局」,將每週菜單化為「味覺主題」,融入自然、健康、社會與語文課程之中。
例若當週有小黃瓜雞絲涼拌,則自然課即安排「夏季蔬果解密」;若主菜為台式滷肉飯,則社會課便講「米從何來」與「土地與人的關係」。此舉非為噱頭,而是讓學生每日食之所感、課中所得,終能交織為一張「生活之網」。一名小五學生在課堂中寫下:「我吃到的這顆番茄,是土地的故事、農夫的手和太陽的心情。」
第二式曰:「教廚合堂」。懷德推動「廚師入教日」,每月安排大廚走入課堂,講解菜色設計與調理流程,讓孩子了解午餐不只是「出現在便當盒中的食物」,更是眾人努力的結晶。並辦理「師生共煮日」,由導師與學生共同料理教學菜色,並分享文化背景、家鄉記憶,增進飲食認同與人我理解。此舉在偏鄉尤顯動人。一所山中小學師生在學堂養雞,從雞蛋採收、洗選到入菜,從日常生活,一名導師感嘆:「這不只是教育,是讓我們重新找回孩子與家鄉的味道。」
第三式為:「味識修心」。懷德整合各堂口資源,試行「感官飲食課」與「情緒與味覺對話」課程。透過味道引導學生表達情緒、建立自我照顧意識;午餐時間亦設「靜默三分鐘」,讓學生於開餐前先觀食、聞香、思感,養成專注與感恩之心。他曾於觀課時聽見一名低年級生默念:「這是今天的菜,媽媽昨天也煮過,但今天老師說是秋天的味道,我覺得是真的不一樣。」
《教膳合一篇》不重宣導,而重「化於無形」。懷德筆記載曰:「教非口說,膳非單食。當飯桌成為教材,當一碗菜引發學問,當一日三餐成為情感教育、文化傳承與生活認知的場所,方得其合。」
是以,他不將午餐視為補給,而視為教育之場;不將教學限於黑板,而拓展至湯匙之端、米粒之中。
這,便是他於教膳一體之道中,所練成的《教膳合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