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和「影像衝擊」這兩個因素共同形塑了當代社會文化的「注意力」危機,並且對學校中的注意力問題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工業化」範式對學校注意力的影響學校體制,尤其是傳統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依照工業勞動的範式(即規訓、層級和強制)所塑造的,這延續至今仍是課堂結構的基礎。這種模式對學生的注意力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
強加「勞工」條件於學生:
學校將工人所處的狀況強加給學生,為學生分配任務和作業,這些任務和作業僅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才有意義,而學生則以一種零碎、專制和異質的方式被動地接受。
「異化」的注意力:
傳統學校環境要求一種疏離且耗費心神的注意力形式。如同工廠流水線上的工人,學生必須對無趣的、機械化的重複性任務保持高度集中,其注意力被「外部壓力」而非內在渴望所驅動,這種注意力缺乏內在的活力。
壓抑活力化注意力:
工業生產模式中加速、重複、單調的節奏,阻礙了注意力產生「愉悅的注意力」所需的興趣驅動。在某些工業化注意力範式支配的教室裡,情況也是如此。
缺乏意義和自主性:
工業勞動剝奪了工人對其產品的意義感和責任感。類似地,學生被限制在執行基礎的、碎片化的任務中,無法掌握整體意義。
二、「影像」衝擊對學校注意力影響的加劇
當代社會充斥著影像,特別是來自螢幕的視覺衝擊,進一步加劇了學生的注意力問題:
「注意力分散」與刺激過載:
影像技術的快速發展(如攝影和電影)加速了影像的複製和生產,導致環境中影像數量激增,顯著改變了注意力的節奏和分佈。電影通過不斷變化的場景和鏡頭刺激觀眾,產生「震撼效應」,要求觀眾付出更高的注意力努力,但也容易導致分心。
「影像衝擊」有三個方面:生理力量(突然的光線變化吸引目光)、美學吸引力(不斷呈現新圖像的承諾),以及市場的無所不在(廣告技術)。現代高科技設備(如電視、電腦、手機、虛擬實境)使我們沉浸在一個充滿刺激的環境中,只有最具感官震撼力的內容才能被感知。個體因不間斷的過載而變得麻木不敏感,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且不渴望感知領域的細微變化。這影響了人們追看較長節目的能力,甚至書面文字也日益受到影響,需要通過圖片來吸引讀者。學術界也出現了難以長時間閱讀缺乏圖像的印刷文本的問題。在這種極度競爭的刺激環境中,教師的講話難以立足,處於一種不公平的競爭劣勢。
共同注意力受損:
影像設備也影響了社會性的、共同的注意力體驗。螢幕經常介入成人和兒童之間,它雖然可以成為共同的對象,但也經常打斷共享的注意力。兒童會感知到父母的注意力被螢幕吸引,以及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情感的不一致。這會「反覆切斷」兒童正在建立的新型社群連結。那些在與圖像設備的接觸中,經歷過「基本注意力剝奪」的兒童,更容易受到其催眠效應的影響。這形成了一種「創傷性重複」的邏輯:將注意力從我身上奪走的東西,反過來也會吸引我的注意力。使人在變動不定中尋找穩定。即使將手機在教室中禁用,也無法消除螢幕對學生的吸引力。
對「注意力缺失」的新解讀:
學童被標籤為「病態性分心」的注意力缺失和過動,部分原因在於構成「專注感」必不可少的「細微的震盪性分心運動」的失衡。因為注意力原本就無法永久固定在單一事物上,需要不斷地在事物內部及周圍游移,這種活躍的探索是注意力的生命力所在。然而,在螢幕不斷製造影像衝擊的環境中,這種內在探索和外部刺激,都受到巨大的壓力和時間限制。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不應被視為健康環境中的個體疾病,而是整體社會文化上「結構性注意力缺失」症狀的附帶現象。其標誌是「集中式分散」,即將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消耗、侵蝕和摧毀注意力的事情上。
學校體制固有的「工業化規訓」模式,與現代社會影像泛濫造成的刺激過載共同作用,使得學生的注意力面臨巨大挑戰。理解這些科技-社會因素的複雜性,對於重新評估學生的注意力問題至關重要。
參考書目: Verissimo, Danilo Saretta. “La crise culturelle de l’attention scolaire : paradigme industriel et choc des images”. L’attention médicamentée, édité par Luciana Vieira Caliman, Yves Citton, et Maria Renata Prado Martin. Renne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Rennes,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