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時因為不愛讀書,也是個屁孩。如果放到現在,大概會被貼上「8+9」的標籤吧。
中年以後,透過一些學習,慢慢重修過往人生的學分。在學習課程與工作坊的角色扮演中,常常被指派扮演「渣男」、「不負責任的丈夫」、「酗酒者」或「家暴者」的角色,簡直成了「負面形象專業戶」。
當然,這也與成長課程中女性學員居多、男性參與者相對較少有關,自然在角色扮演中,男性角色就得多扛一點戲份。
隨著年紀增長,加上我目前實習的場域多半是在兒少或青少年機構,也慢慢感受到一種新的需求:希望能以我現在的形象與孩子接觸。
因為在他們的成長歷程中,往往缺乏一位展現正向、溫暖特質的男性角色。這也是我在接到轉介單時,老師和主管們最常對我提到的原因。
看來,人真的會隨著生命歷程的不同,扮演不同的角色,也發揮不同的功能。
我很開心,自己的生命能從早期那些負面的形象與經歷中,漸漸蛻變,成長為一個具備正向特質的人。
薩提爾女士曾說:「治療師運用自己,成為助人工作的媒介。」我想,這正是一種生命整合的歷程。而這個歷程,本身就蘊藏著療癒與自我整合的力量。
回頭整理這一切,我發現,不只是那些正向的形象與經驗有價值,過去那些年少輕狂、跌跌撞撞的負面經歷,其實同樣珍貴。
從這些歷程中,我也看見了生命的無常與變動。正因為無常,生命才充滿各種可能;也正因為無常,才讓人對未來懷抱希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