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本只是一場公益性質的實體講座,卻默默地轉化為一場結合國際策展的編織體驗展覽,展出地點位於435藝文特區的光復館。
這場展覽的起點,源自筆者在「設計思考與實踐」課程中所開設的初階編織課程。該課程已於我的班級推行三個學期,教學成效良好,逐步累積出一套以體驗為導向的教學模型:- 第一學期,學生以「盲人框架」為創作限制,培養對感知與身體的敏銳度。
- 第二學期,學生實際戴上「盲人眼鏡」,模擬視覺障礙者的生活情境,深化對感官的理解。
- 第三學期,學生佩戴「老化模擬眼鏡」,體驗視覺退化的狀態,進一步發展對老化與生命歷程的同理心。
「體驗」若非親身實踐,往往難以真正理解,也難與個人生活產生連結。編織亦是如此。為了讓學生與編織建立關聯,我請他們攜帶一件屬於自己的舊衣物,在課堂上進行剪裁與再創作。這些看似無用的廢棄衣物,透過重新設計與縫製,在新的結構中重獲新生。
起初,學生們往往困惑地問:「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然而,當他們開始動手剪裁、縫合時,創意也隨之浮現,啟發了自我表達的興趣與動機。
本次展覽展出五件作品,其中四件來自學生於課堂上的創作,結合盲人模擬的體驗,進一步發展為帶有動物意象的進階編織作品。這些作品揉合了學生的個人情感記憶,並融入台中興安社區「綠光尋夢園」的在地元素,試圖重現十二生肖的文化意象與故事。
其中兩件作品——牛與兔子的立體造型——即是在上述脈絡中誕生。牛的靈感源自筆者於日本人吉市矢岳町的實地訪談,一位當地畜牧業者提到:「一頭牛一年可生產約1TB的牛奶。」這句話不僅啟發學生的創作,也成為校內參與「矢岳町國際合作專案」成果展覽的亮點之一。
第五件作品則來自南社社區的藝術科技裝置實作。我們將課堂中的編織方法延伸至社區應用,並於此次展覽中加裝底板與結構支撐,以延長展品的保存期限。此外,作品也運用了多件廢棄衣物進行補強,並於表面塗上保護漆,避免觀眾觸碰導致磨損,使其更適合長期展示。
回到策展的初衷——我們原本規劃於435藝文特區開設體驗教室,時間擬於展前或展後舉辦,後來思索若與開幕日同步進行,或許更能放大其效益與參與感。
開幕當日(2025年8月30日),將有來自日本多所大學的教授蒞臨,包括山梨大學、九州大學與北海道大學。我們規劃安排一場由三位講師共同引導的「動態展演體驗」,邀請10位學員現場進行編織互動,預計呈現一場約一至一個半小時的即時教學與藝術行動。
這不僅是一場靜態的展覽,更是一場讓身體與材料、經驗與記憶、在地與國際交織的教育實踐。
我們預計準備十個木框,讓報名學員創作專屬作品。活動將由筆者率先進行分享,說明策展與生活之間的連結;接著由創作者介紹她在南社社區創作時的脈絡與理念,特別是如何將NFC技術融入創作之中;最後由芝田典子藝術家、筆者與創作者三人共同帶領參與者進行實作。
活動材料部分,除了由主辦方提供外,也包含來自山梨大學、九州大學與北海道大學的素材,象徵這是一場國際共製的交流計畫。報名者也可攜帶自己的廢棄衣物參與,讓課程轉化為個人化且具有文化記憶的國際體驗。
筆者後續也希望將本次展覽與教學歷程撰寫成一篇「文化紀行」文章,記錄這場結合創作、教學與策展的多層次實踐。
說到紀行,我想起過去在朱銘美術館的工作經驗。每次特展結束後,研究部門都會由策展館員規劃撰寫一冊展示書籍,記錄策展人、藝術家與館員的想法,留下展覽的策展脈絡,並讓外界了解展覽背後的思維與方法。
一場展覽的規劃,通常至少需要兩年時間。第一年會先辨識利害關係人,擬定合作項目,確認主辦與協辦單位,逐步展開合作關係。接下來尋求贊助或補助資源,擴大活動效益。最後則是針對展覽內容的細節設計與執行,確保活動的延續性與教育意義。
此次展覽,也期望能呈現我們在教學歷程中與社區、學生、國際夥伴的合作模式,讓策展成為一種行動與理解交織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