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因為薪水高才值得尊重,而是因為你替公司想得夠深,才值得這份薪水。」
近年來人資主管的薪酬,在條件資歷好的人資主管極度缺乏的情況下,可謂水漲船高。年薪二百萬的人資主管以前是鳳毛麟角,但現在在我認識的HR主管中,可謂比比皆是。

所以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所歸納認識的優秀人資主管都有的五大工作特點。
這些HR主管,看似平凡,實則不凡。他們不只是會做事,更是「會拆解問題、設計解法、擴散影響」。其實薪水的本質就是對個人『責任與價值』的體現,而他們之所以值那個價,靠的不只是運氣,而是高度精練(並可複製的)五種職場工作特徵。
特點一:被指派工作,不只問工作細節,更會問產出標準
高段位HR不會一拿到任務就急著動手,他們第一步一定是「定義好交付標準」。因為他們知道:你如果不清楚對方要什麼,很可能會做出「努力了卻沒人要」的廢功。
他們擅長使用 SMART 模型來鎖定任務目標:
- S(Specific)具體化:不是「提升留任率」,而是「讓離職率從23%降到18%」。
- M(Measurable)可衡量:不要泛談「推動文化」,而是「三個月內導入三場文化對話工作坊」。
- A(Achievable)可達成:不訂無法實現的夢幻KPI,而是結合資源現況評估任務可行性。
- R(Relevant)相關性:不是任務做完就好,而是與公司年度策略有強連動。
- T(Time-bound)有時限:不是「盡快交」,而是「在下週一例會前上傳報告並通知總經理簽核」。
補充視角:
高薪HR面對模糊指令,不會內心OS「老闆講不清楚」,而是主動反問關鍵的5W1H問題,挖出老闆沒說出來的真需求。他們不接「模糊任務」,因為那代表你會用倍數的時間處理情緒與猜測,最後再被「不符期待」打回重做。實務案例:
某集團的HR總監接到「打造儲備幹部制度」的任務,第一步不是查國外最佳實踐,而是直接跟CEO確認:「我們培養這批幹部的目標是填補未來缺口、還是提升中層穩定度?是做三年儲備還是半年投產?」一輪SMART釐清後,整個制度設計只花了六週就完成初版測試,最終導入成功率超過85%。
特點二:請示工作,必帶方案,不做伸手牌
一流HR從來不會「有問題就請示」,而是「有解法再請示」。
當他們遇到組織變革、人力吃緊、薪酬設計等難題,不會開口就問「老闆你覺得怎麼辦」,而是先思考規劃,提出兩到三個可執行方案,並帶著判斷與立場上桌。這也會讓老闆知道:她不是來丟問題的,而是來分擔決策的。
他們的說服邏輯,通常採用 RIDE 模型:
- R(Risk)風險描述:描述現況與問題,例如「近三個月離職人數超標,超過年度預算邊界」。
- I(Interest)共同利益:連結公司的目標,例如「留任關鍵人才是組織穩定基礎」。
- D(Difference)方案差異:呈現不同選項的優劣與影響,例如A方案立即見效但成本高,B方案需三個月才見成效但節省預算。
- E(Effect)可能影響:點出風險與副作用,例如A方案會造成其他部門抱怨資源不均,需搭配說明會緩衝。
補充視角:
這種「帶解法請示」的習慣,反映的是高階HR的底層心態:「不要讓老闆幫你工作,而是讓老闆選你設計的答案」。他們知道,公司最缺的不是執行者,而是能減少老闆決策負擔的「前置處理員」。
實務案例:
一位HRBP發現某單位因工時過長導致流動率暴增,他評估了內部調配、彈性工時與增設外包三方案後,用RIDE框架簡報給COO,最後獲批最快上線的外包案,三週後壓力指數下降18%。
特點三:匯報工作,突出結果,不講流水帳
高薪HR都知道:沒人有空聽你講辛苦歷程,只想知道值不值得支持你繼續做。
所以他們在主管面前簡報,第一句話永遠是「我們目前達成了什麼關鍵結果」,而不是「我們做了哪些努力」。這樣的說話方式叫做:用結論導向贏得信任,用邏輯支撐爭取資源。
他們使用的是 PREP 模型:
- Point(先講結論):直接陳述重點,例如「我們本季訓練計畫達成率98%,課後轉換指數超過目標15%」。
- Reason(說明理由):為什麼這樣執行,例如「因為我們優化了培訓前預備制度與主管對話機制」。
- Example(實例說明):具體行動與成果,例如「ABC部門主管提報的人才已進入升遷名單」。
- Point(重申觀點):收尾再次強化,例如「這套訓練流程建議推廣到其他業務單位,將大幅提升升任準備率」。
補充視角:
PREP結構其實不是溝通技巧,而是一種邏輯思維表現。真正的HR高手,不只會做事,還能把做事的價值「翻譯」成對公司有用的語言。
實務案例:
某HR總監向董事會報告績效調整方案時,並未詳細說明方案內容,而是用一張圖對齊「薪酬調整後,整體產能提升預估模型」,搭配同業benchmark比較,短短7分鐘就讓董事點頭通過:這就是報告「投資報酬率」而非「執行過程」的魅力。
特點四:分享工作,細說流程,不講感想
很多HR主管在內訓時會說:「我們當時其實也是跌跌撞撞…」然後講了一堆故事,但沒人知道怎麼複製。
而高薪HR會怎麼做?他們會把複雜的實踐拆成七個維度,用 5W2H 框架整理:
- What:這件事是什麼?背景脈絡為何?
- Why:為什麼要做?背後的業務驅動力?
- Who:參與者是誰?涉及哪些利害關係人?
- When:什麼時候做的?對應哪些節點與時機?
- Where:發生在哪些部門/地區?具體場域?
- How:如何設計與執行?過程與流程?
- How much:投入的時間、人力、資源與成本?
補充視角:
他們的分享不帶雞湯、不講感性,而是「讓別人聽完可以立刻抄去用」的實戰說明。他們懂:經驗的價值,不是「感同身受」,而是「可被模仿」。
實務案例:
某HR分享新人加速培訓制度時,用5W2H從「痛點出發」一路講到「導入成本與ROI預估」,最後搭配一張一頁SOP流程圖,全場主管一致拍手要求導入。
特點五:復盤工作,總結SOP,精進下一輪
做錯不可怕,錯完沒學到東西才是白忙一場。
高薪HR從不把問題歸咎給誰,而是歸因給流程、判斷與系統設計。
他們復盤時,會使用 GRAI 架構:
- G(Goal)目標回顧:這件事的起點是什麼?
- R(Result)結果驗證:是否達標?有數據嗎?
- A(Analysis)原因分析:問題來自哪?制度設計不良、角色錯配還是資源不對等?
- I(Insight)洞察提煉:有哪些學習?是否需要寫成SOP/checklist/行動指南?
補充視角:
這種SOP導向的復盤,不是檢討會,也不是感覺分享會,而是「邏輯性地追蹤風險源」「結構性地回補漏洞」。
實務案例:
某次高階主管升遷計畫因評估偏誤導致重大錯用,高薪HR總監在三日內完成GRAI分析報告,列出五個結構性錯誤,修訂三項制度,新增一條「高階升遷行為模擬驗證機制」,讓後續提報穩定度提高60%。
不是「做到月薪十萬才專業」,而是「專業了才值月薪十萬」
高薪HR不是能力全能的人,也不是什麼事都自己扛的人。他們是擁有「結構化思維與解法習慣」的專業者。
他們的職場價值,來自以下三點:
- 思考前提比埋頭苦幹更重要
- 帶解法上桌,才有機會一起決策
- 做事有模型、說話有架構、複盤有規律
你準備好用這五種特質,踏上屬於你的HR十萬之路了嗎?
#以對話引導思考_以論辯形塑觀點。
👉歡迎聯繫:世安哥賴帳號 hrfriday2009
《顧問規劃/企業內訓/主管教練/職涯經紀》
❤️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世安|🔗分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