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醫護人員猝死的新聞時有所聞,令人唏噓。值班室裡倒下的醫生、手術後猝然離世的護士……這些悲劇不僅讓人震驚,也讓我們開始反思:究竟是什麼,讓本應健康、充滿專業知識的醫護人員,成為高危的猝死群體?
1.長時間工作與「無休」文化
醫療行業素以高工時、高強度著稱。根據 Lancet 2015 年的一項研究顯示,每週工作超過 55 小時的人群,罹患冠心病的風險增加了 13%,中風的風險更高達 33%【Kivimäki et al., 2015】。這樣的工時對心血管的負擔不言而喻。
而對醫護人員而言,這種「過勞文化」更是根深蒂固。急診室、手術室、重症監護室裡的白衣身影,常常需要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甚至通宵值班。睡眠嚴重不足、飲食不規律、沒有時間運動或休息,讓他們的身體長期處於慢性應激狀態,心臟、血管、神經系統負荷極大。2.輪班與晝夜顛倒
除了工時長,輪班制也是醫護人員健康的一大威脅。JAMA 發表的 Nurses’ Health Study(2016)指出,長期輪班工作的女性護士,罹患冠心病的風險顯著增加【Vetter et al., 2016】。
這是因為夜班打亂了人體的生物節律,干擾荷爾蒙分泌、血壓調節和代謝過程,長此以往,心臟和血管更容易出問題。而且,夜班後的「補眠」往往難以完全恢復疲勞,反而會進一步加重心理與身體的壓力。
3.心理壓力與情緒負擔
醫護人員每天面對的是病人、家屬的焦慮和痛苦,甚至還要承受責任和指責。長期處於這樣的高壓環境,容易出現心理倦怠、焦慮或抑鬱。
根據 Lancet 2016 年的系統性回顧,心理壓力和倦怠與不良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加有關【West et al., 2016】。然而,在傳統觀念中,醫護人員總被期待要「堅強」、「專業」,因此往往忽視自身心理健康,也不願尋求幫助。
4.忽視自身健康與延遲就醫
「病人優先」是許多醫護人員的信條,卻也因此讓他們習慣性忽略自己的健康。根據 Arch Intern Med. 2012 年的調查,近半數醫生報告自己缺乏足夠睡眠、不定期體檢、缺乏運動【Shanafelt et al., 2012】。
他們不僅在生活習慣上不健康,當出現胸悶、頭暈、心悸等警訊時,也容易選擇「忍一忍」,直到病情惡化才求醫,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5.日本「過勞死」的警示
日本對醫護人員猝死有一個特殊的名詞:「過勞死」(karōshi)。早在上世紀,日本就將因長時間工作導致的猝死視為職業災害,並設立制度予以認定和補償【Kanai, 2009】。這也提醒我們,醫護人員的健康問題,不僅是個人責任,更是整個制度需要面對的挑戰。
如何預防醫護猝死?
醫護人員猝死的背後,是長期的工作過度、壓力累積和健康忽視。因此,從制度到個人,都需要付出努力:
- 制度上應該規範工時、合理安排排班、增加人力資源;
- 提供心理諮商、壓力管理課程;
- 鼓勵定期健康檢查,及早發現潛在問題;
- 個人則應學會拒絕過度工作、重視睡眠與休息,養成運動與健康飲食的習慣。
結語
醫護人員是守護健康的天使,但他們自己也需要被守護。猝死不是偶發的悲劇,而是長期忽視健康的累積結果。希望社會和醫療機構能夠正視這個問題,營造健康、支持性的工作環境,讓醫護人員能夠安全、健康地守護每一位病患。
📚 參考文獻
https://www.thelancet.com/article/S0140-6736(15)60295-1/fulltext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7115377/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7692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