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受博士班同學之邀,我來到華山文化園區,參加一場別開生面的電影體驗活動。活動由文化部與影視局共同舉辦,核心理念是透過「口述影像」技術,讓視障者也能完整享受電影。
口述影像的現場體驗
播放影片為《乒乓男孩》,講述兩位少年前進國手之路的成長故事。兩位小主角——黃瑄(母親曾為國手,現任保險業務)與胡冠宇(母親早逝)——也到場與觀眾互動。
每位觀眾領到一台接收器,透過專屬頻道即時收聽解說,猶如「隨身播報員」隨行。原本這套系統是為聽障者設計,本次巧妙運用於視障者,實踐「文化近用」的精神。這次體驗也為我未來於 435 藝文特區策畫動態展覽提供靈感。我特別注意到旁白腳本的設計流程:從節奏、語氣到資訊取捨皆需精準拿捏。回想先前與學生團隊為《矢岳町》國際案例影片排演旁白,今日更深刻體會其中要點。

夜訪三峽:藝術場地與團隊動力
活動結束後,我與書店老闆創作課的兩位同學驅車前往三峽老街。恰逢故宮巡迴展展出浮世繪精品,讓「台灣瓷器古鎮」更添藝術氣息。一路上我們討論藝術場租模式:
主辦方邀約:藝術家受邀參展,免場地費。
自主申請:藝術家自籌或聯合申請,需自付場租。以 435 藝文特區為例,場租約 800 元,並須至少招募 20 名參與者。駐地藝術家雖免場租,但工作坊不得收費。
晚餐時,我們把話題拉回團隊合作與「權謀」:若遇到破壞性人格加入,如何降低風險?我的結論是「掌握核心資源、削弱對方實權」。
從咖啡聚到創作課:努力帶來向心力
回顧自己加入書店老闆創作課的經過:先召集六位夥伴完成第三季作業,透過兩輪「發散—收斂」討論,讓作品與彼此都獲得提升。相較於直接付費購課、二次聚會後才開始交流,這種「先共同奮鬥,再分享成果」的模式更能凝聚向心力,也契合書店老闆「一對一健檢→十二週創作→同學會」的課程設計。

浪人精神與 AI 課程的未來
最近,我與 Clam 參加另一位「浪人」講師的聚會。浪人講師長年遊歷各國,機會難得,我們便把握報名。當天下午雖還要上四小時線上 AI 課程,仍決定挑戰自己的體力與專注力。隨著近月不斷投入各類 AI 工具實作,我萌生了為多媒體或攝影系量身打造 AI 課程的想法——既回應產業需求,也深化自身專業。
結語:行動研究的下一步
無論是口述影像的文化近用、藝術場地的租借模式,抑或團隊動力與 AI 教學實驗,都讓我再次確認「行動研究」的重要性。未來,我希望結合 435 藝文特區的展覽,打造一個呼應 SDG 17「夥伴關係」的國民外交平台,並持續深化研究脈絡,讓每一次體驗都成為下一次創新的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