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週,在諮商學習的道路上,又疊加了許多深刻而豐盛的經驗。
個案會談:淚水與共處的獨特時光
這週,我開始了第二位個案的晤談。能夠每週穩定地與來談者會面,讓我在實習所裡,不僅僅是行政支援的角色,更能透過實際會談持續鍛鍊自己的諮商感知與能力。老實說,我仍在摸索,信心也尚未飽滿。然而,我深切期望能在這些短暫的交流中,為來談者提供一處安心的空間——一個能安放、梳理混沌情緒的地方,或者,單純有個角落,可以讓他們好好地說一說。
說不上來為什麼,即使過去十年曾有接線服務的經驗,但像這樣面對面地坐下來談話,每一次的經驗都仍舊如此獨特且動人。
這週的晤談中,來談者才剛坐下沒多久,眼淚便已悄然落下,連她自己都說不上原因。那個場景,讓我回想起自己初次踏進諮商室時,也曾不明所以地淚流不止。那是一種情緒的自然流動,也可能是原本井然有序的內在,在開口說話的當下,被再度攪動、觸發的歷程。
我能否真正聽懂對方的經驗?我又站在什麼樣的位置,與對方對話?在每一次的晤談中,我既是這份獨特經驗的見證者,也在學著更清晰地看見自己。
個別督導:專業引導下的新路徑
如果說,晤談是與來談者共處於一個時空裡的親密關係,那麼,個別督導的時光,則更像是我與另一位專業者之間,一份珍貴的連結。像是有位師傅願意手把手地引導與陪伴,這份感受,讓我既期待又格外珍惜。
這週是第二次個督,督導簡要地介紹了「人際歷程取向」的一些核心概念。我腦海中立刻浮現課堂上老師曾提過相關的書籍,當時雖記下了書名,卻未曾深入閱讀。這次經由督導的說明,勾起了我更多的好奇與興趣。
雖然一路走來,我似乎是順著「敘說」這條線走到現在,但這週忽然浮出一個念頭:如果這一年能好好地跟著督導學習這個取向,也許會是一條極具意義的學習路徑。原本打算先從圖書館借書,最終還是決定直接下單購入——這算是我對這段學習關係,一種實際的回應與投入吧。
同理心訓練:從「as if」到「被理解的療癒」
這週也參與了一場關於「同理心」的訓練課程。
每當想到同理心,腦海中總會浮現「as if」這個詞彙——彷彿自己就是當事人那般去理解與感受,卻又不至於沉溺其中。而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的身影也會隨之浮現,那種既能貼近又能保持界線的溫柔,總讓我心生嚮往。
課程中,講師透過分享與討論,引導我們更細緻地體會「同理」的力量。但我也深知,這不是一門能「聽懂就會」的課,而是一種需要反覆練習的能力。它需要我們不斷回到自己身上去梳理情緒、擴展詞彙、辨識細節,也需要持續地嘗試與修正,才能真正貼近對方的經驗。
當我們所給予的回應,能夠準確觸及對方的心情與處境時,對方便會生出一種「被理解了」的感受。那份「被懂」的經驗,本身就是一種深層的療癒。即使現實沒有立刻改變,但被理解的力量,往往能讓人們得以再多走幾步。
零散地記錄下這週的片段,雖然未能縝密安排,但在每一段文字中,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這一週的豐盛與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