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週值櫃檯的我,比第一次少了一點手忙腳亂。
雖然還是會多開收據忘了撕掉,又或者在取消或改期時忘了備註說明,但身體似乎開始記得這些動作的節奏,整體已能跟上節拍,也因為不再全神焦慮,開始能抬頭,看見那些走進門又離開的人——在行政的座標裡,他們像一串脈搏,靜靜說著行政視角也可以是觀察場域的小窗。
關於「看」與「不看」
明天,我要接手一位談了數十次、卻仍停在關係泥沼的個案。翻著前手實習心理師的紀錄,我不斷在兩股力量之間拉鋸——
想了解,又怕被框住;
想準備,又怕擔心陷在前人視角。
那份猶豫,讓我一次次停下手中的筆。我在頁邊寫下三個小問號:
- 䒧方怎麼回望自己已走過的這段歷程?
- 關係裡的「卡」,究竟卡在哪個門閂?
- 當諮商椅換了人,來談者內在又會翻動了哪些波浪?
也許答案只有現場才會露臉,此刻,我只能帶著這三個問號同行,其他的,留給現場。
午後的一部短片
下午訓練課程中,組長再次播放吳念真的短片。這是我第三次看,但這回不知怎麼地,對他談「知識份子」的那段話特別有感:
「知識不光是用來謀取利益的,知識是可以用來奉獻的,也是可以用來幫助別人的。」
我想,從事心理諮商工作的人,大多不是為了賺大錢而來。
但如果我們只剩下對症狀的判斷、對理論的背誦,卻沒有真正走進人群——那樣的助人工作,還能長出改變的可能嗎?
想到這裡,心裡靜靜浮出一句話:
真正的回報,往往是在替人點燈的時候,意外照亮了自己的路。
小卡片與半杯微甜
訓練課程的尾聲,我們每人收到一張空白小卡,要寫給一年後的自己。
我握著筆,沒想太久,就寫下了對自己的期許——希望這一年裡,「我」這個工具能更清楚知道該如何作用在諮商關係中;也希望我能把自己看得更清晰些。 畢竟,這份想望,正是我當初走進這個領域的原因之一。
除了這張用心的小卡,另一個暖意來自組長請我們喝的飲料。
我捧著半杯微甜,心裡默默升起一念:
原來,有時候被照顧的溫度,就藏在這麼簡單的地方。
初遇個案,並不陌生
這週,也結束第一場會談,走出諮商室時,我意外地沒有太多陌生感。
換了背景、換了椅子,但當我貼近一個人,聽對方翻找自己的人生片段,那種節拍是熟悉的——像久違的老歌,只要前奏一響,身體就跟著唱。
回頭看今天的自己,仍有生澀,卻也多了一點踏實。
這份「半熟」,也許正是我此刻最好的狀態。
飯桌、笑聲與悄悄靠近的孤單
傍晚,和系上同學聚餐,大家交換實習場域的八卦與煩惱,笑聲像熱氣,把整張桌子蒸得暖呼呼。
可是在某個停頓間,我感覺到一絲孤單爬上肩膀—— 也許是因為,無論講多少話,如同曾經聽過的一段話:「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我把那份孤單收進口袋,讓它像發酵粉,慢慢在心裡工作。
給讀到這裡的你
你還記得自己在新領域「半熟不熟」的那段日子嗎? 你還記得工作初期,那種「有點戰戰兢兢、但也逐漸上手」的感覺嗎?或者,最近的你,也正走在一段讓人期待又緊張的路上? 歡迎留言分享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