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tflix:《史塔茲的療癒之道》
這幾天,我看了一部 Netflix 上的紀錄片:《史塔茲的療癒之道》(Stutz)。
紀錄片中沒有精心編排的劇情,也沒有高潮迭起的轉折,連鏡頭語言都極其精簡(有幾幕甚至直接以綠幕呈現),但也正是這種簡單又不刻意的坦誠,讓我深陷其中。
畫面裡只有兩個人:一位年邁、幽默又溫柔的精神科醫師 Phil Stutz;一位你也許在《華爾街之狼》、《千萬別抬頭》中認得的演員 Jonah Hill。他們安靜地談著那些關於羞恥、自我厭惡、親密關係的撕裂,以及死亡的不可逆。對話的語氣淡淡的,內容卻像一顆顆沉重的落石,砸進我心底某個曾經封存的角落。彷彿我不是隔著螢幕在看,而是靜靜坐在那張桌子邊,與他們一同拆解人生。
不過,當我把這部片推薦給身邊的朋友時,有人回我:「也太悶了吧!」我也不確定,是不是因為最近開始接觸諮商,讓我對這類議題特別有感。
接下來這篇文章,會提到紀錄片中的情節,但更多的,是我從這部片衍生出來的感受。如果你不想被任何劇透,可以等看完《Stutz》之後再回來閱讀。
每個人心中,都有讓你感到羞恥的影子
在片中,有一幕深深刻印在我心裡,久久無法忘懷。
Jonah 講起青少年時期的自己。那時的他體重過重、滿臉青春痘,總是彎著背、低著頭,彷彿隨時都要面對世界的嫌棄與排斥。而他的母親,經常「提醒」他要減肥,語氣總是冷淡而生硬,讓他感受到的不是關心,而是一種無形的傷害。
那些提醒,就像一把無形的刀子,劃開傷痕,並傳遞出清晰的訊息:
「你現在的樣子,沒有人會喜歡。」
於是,那個青澀、肥胖、滿臉青春痘的自己,就這樣被他藏進心底最深的角落,成了他一生揮之不去的「影子」(Shadow)。而這個影子,並沒有因為體態的改變,或外貌的改善而消失,即便他後來成為家喻戶曉的演員,那影子依然存在,無聲地隨行。
紀錄片中有個特別的畫面,Jonah 把青少年時期的自己,做成一個真人大小的看板,靜靜地放在房間裡,彷彿他不是記憶中的殘影,而是一位真實存在的「第三者」,參與著這場療癒的對話。而更令人動容的,是他邀請了母親一起坐進這場對話裡。
母親並不知道,當年那些不經意的「提醒」和話語,會在 Jonah 心裡留下那麼深的傷痕。但在那一刻,Jonah 沒有指責,只是平靜又溫柔地說:
「我不怪妳,我知道妳不是故意的。」
那句話,不只是對母親說,更像是對過去那個受傷的自己,伸出一隻手。

Netflix:《史塔茲的療癒之道》
看到這段內容,我的心猛然一緊。
因為我知道,我也有那些影子,而且不止一個。
這些影子形成的時刻,別人不見得是故意想傷害我,他們也有各自的難處。但這些影子,卻深深紮根於我的生命中,藏在過去、纏繞現在,甚至還會伴我走向很久的未來。
我想起,自己成長中的那些影子
國中以前,我是所謂的「好學生」。成績不錯,個性又外向活潑,人際關係一直很好,日子過得單純又快樂;直到上了高中,一切都變了調。
我唸的是一間升學導向的學校,女生佔了八成。原本我以為大家都跟我一樣,靠小聰明、靠臨時抱佛腳混過考試,結果完全不是這麼回事。班上的同學幾乎個個自律、聰明、見多識廣,外語能力還特別強。
老實說,從開學第一週,我就覺得自己像是走錯棚。
他們聽的是泰勒絲、紅髮艾德,我沉迷於華語金曲;他們補托福、衝雅思,我連「TOEFL」都不會拼; 他們為了海外升學,積極參與各種國際志工、營隊、學術比賽, 而我,熱衷於熱舞社的表演和寫網誌。
總之,不管是我的興趣、成績,甚至說話的方式,都讓我覺得自己格格不入。明明我也有熱情、有在努力的地方,但在那樣的環境裡,這些興趣彷彿都變得「不夠重要」,甚至被視為一種不務正業。
當然,現在回頭看,那些差異其實根本沒什麼大不了,但身為一個正在摸索認同感的高中生,尤其在華人社會的升學文化裡,很難不把這些「格格不入」視為一種失敗。
你會默默發現:班上劃出了看不見的圈圈,誰是誰的朋友、誰是誰的競爭對手,全都有一種「默契」;老師講話的語氣也悄悄改變,默默透露出一種「妳不夠認真」的失望。
一堂英文課,讓我徹底記住什麼叫「羞恥」
那天,老師站在講台上,語氣有點訕笑地說:
「我真的很難相信,都要指考了,還有人連基本單字都會拼錯。」
幾位同學笑了出來,我其實不太明白這有什麼好笑,但還是下意識地跟著笑。結果沒幾秒,老師走下講台,走到我座位旁,語氣冰冷地說:
「妳還敢笑喔?我說的就是妳。」
這句話,就像一顆子彈,直接打中我心裡一直努力壓下去的那塊自卑。我羞愧、委屈、痛苦到幾乎想要從椅子上消失,我覺得——好丟臉。
回想起來,這分明是一種校園霸凌,但那時候的我,還不懂什麼是「界線」,也不知道該怎麼反抗與求助,下課後我只能裝沒事,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但那段經歷,卻留在我心裡很久、很久。
多年後,我和朋友分享這段往事,大家都很震驚。因為畢業後我曾去美國短暫生活過一段時間,英文雖然不是頂尖流利,但基本對話完全沒問題。沒有人會想到,過去的我,竟曾因為拼錯英文單字,而被當眾羞辱。
(欸,不是啊,就算拼錯單字,也不該被羞辱吧!氣氣氣!)
你沒正視它,它就不會走
然而,這個自卑的影子,並沒有隨著高中畢業而散去。
我原以為,離開那個以成績為主導的環境,上了大學,應該就能找回自信和快樂的自己;但我錯了。新的舞台裡,依然有新的標準,朋友們一個比一個優秀,而我,只能在邊緣掙扎。
畢業後,我進入一家事務所。那是一條大多數人認為「正確」的路,但我始終不太適應那種高壓又講求人際的環境,朋友們順利晉升,我卻在十個月內就離職了。
那時,耳邊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你事務所待不滿兩年,以後沒人要你。」
「以後沒人要你。」這句話像烙印一樣,刻在我心裡最痛的地方,也成了另一個影子。
儘管我很快地進入一家上市公司,懷抱一點小雀躍,和當時很親近的朋友分享這份喜悅。沒想到她第一句話是:「那這次要加油喔,不要又很快離職了。」
我知道,她或許只是出於關心,也或許只是無心之言。但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是祝福,而是一種說不出的無力,彷彿我又一次被世界貼上了「不夠好」的標籤。
即便後來,我慢慢補上學歷與專業的缺口,也在職場站穩腳步,甚至有機會做我熱愛的文字工作,外人看來,我「過得還不錯」,但我知道在本質上,我還是很自卑的人。
影子,一直都在。
潛伏著,等待時機,在我表現不夠好,陷入自我懷疑的時候,再次出聲:
「看吧!妳果然還是不行。」
當你們一起成長,就會感到無比的自由
在紀錄片中,Stutz 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影子」。
那是你不願讓世界看見的樣子,是你覺得不夠好、不夠值得被愛的那一面;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每個人的影子都很相似。它們承載著我們共同的羞恥與自卑,是我們努力藏起來、卻始終無法真正遺忘的部分。
Stutz 的療癒方式很溫柔。他請 Jonah 閉上眼睛,回到某個讓他感到尷尬、自卑或沮喪的時刻,去看見那個影子。
他說:「影子不需要別人的注意,他最需要的,是你的關注。」
看到這裡,我的眼眶已經泛淚。

Netflix:《史塔茲的療癒之道》
我們總是花許多力氣想讓別人滿意、避免被討厭、努力證明自己「沒有那麼差」,卻很少真正回頭看看,那個一直默默縮在角落、從未被安撫過的自己。
Stutz 說:「如果你不去關注他,他就會變得具有破壞性。」
他不會自動消失,只會變成焦慮、否定、或一再的自我懷疑。甚至在你快要成功時,暗中拉你一把,讓你再次跌回「我還是不夠好」的深淵。所以,我們能做的不是忽略,不是壓抑,而是是看見他,與他建立更深的連結。
老實說,正是因為紀錄片中這樣真誠的對話,我才願意回顧自己那些感到羞恥的過往。如果不是看了《Stutz》,我甚至可能已經忘了,原來我心底那些自卑,是從什麼時候慢慢種下的。
當然,與影子的連結不會讓人生馬上變得輕鬆,但它會帶你踏上真正的自由。因為當你不再否認那個不完美的自己,你會發現別人的評價,不再是你唯一的衡量標準。你會開始相信:即使我有過破碎、有過軟弱、有過傷痕,我依然值得被愛。
我不需要再和這些影子對抗,而是可以和它們共存,甚至從中找到成長的能量。與其花一輩子想要「擺脫他」,不如學會在他出現時,輕輕拍一下他的肩膀,溫柔地說:
「謝謝你還在提醒我,但我想繼續往前走了;這次,我們一起前進吧!」

Netflix:《史塔茲的療癒之道》
|後記|
今天的分享有點赤裸,老實說,在寫下這些經歷時,我其實猶豫很久,但我答應過自己,要誠實地面對文字。而在梳理、書寫這些「影子」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種微小卻真實的自我療癒。
《Stutz》這部紀錄片我真的很喜歡,如果你最近剛好有一點時間,很推薦你找來看看。後來我發現,Stutz 在今年也出了《從低谷突破》這本書,成了我這週的枕邊讀物,如果有新的啟發,也會在未來的文章中繼續和你分享。
片中其實還提到很多溫柔又實用的觀念與工具,礙於篇幅,就留到之後再慢慢聊吧!一樣,謝謝你看到這裡,今天這篇文章很長,能看完的是真愛喔!(笑)
我是只贏,我們下次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