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換線|如性法師課程《二諦、四諦、三皈依》(第6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筆記

應成派如何區分境的有無

宗大師提到「執繩為蛇」的喻。當我們說「繩上的蛇」與「蛇蘊上的蛇」兩者都是唯由分別假立時,應該會有人提出質疑:「既然這兩者都是唯由分別假立,那要如何區分這兩者存在與否,以及有沒有作用呢?難道如同繩上的蛇不存在,蛇蘊上的蛇也不存在嗎?此外,就像繩上的蛇沒有作用,蛇蘊上的蛇也沒有作用嗎?」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下部的宗義師認為:這兩者的差異應該從「境上」區分——如果在境上最終找得到蛇,就可以說「那條蛇存在、那條蛇有作用」;反之,若在境上最終找不到蛇,就應該說「那條蛇不存在、那條蛇沒有作用」。

中觀應成派則不是從這個角度區分「有」與「無」,應成派在判斷一法存不存在時,並不是從境上分析,而是從「有沒有必要如此安立」與「在安立後是否會被其他正量(名言量和理智量)違害」的角度分析;這是一個關鍵。


探討施設處與施設法的關係

「在心境上的能顯稱為『施設處』;在心境上的所顯稱為『施設法』。」換言之,在心境上藉由顯現施設處而顯現施設法。當我們心中顯現某個施設法前,應該先顯現那一法的施設處。

『執繩為蛇』與『執聲音是常』這種以顛倒的認知假立境的方式,與此處所謂『依著施設處而假立施設法』的假立方式極為不同。

顛倒的認知假立境的方式,是受到內外的錯亂因(執繩為蛇)或錯誤理由(執聲音是常)的影響,而將施設處――繩子或聲音――假立為蛇或常法。

此處,『依著施設處假立施設法』的方式則像:依著自己的施設處――蘊體――顯現在心境上,進而生起『我』的想法。此時並不是將蘊體假立為我,而是透過顯現自己的蘊體,有助於分別知顯現我並假立我。

我們不是把蘊體假立為我――當我們生起「我」這個念頭時,並不是把自己的身體看成我,也不是把自己的心視為我;我們只是藉助蘊體在心中顯現的力量,而生起「我」這種想法。

因此,所謂的『施設處』,是指能使施設法顯現於心境上的法,或是能在心境上牽引出施設法的法。而不是將某一法假立成另一法的假立方式。


探究「某一法本身」是否存在

我們如何看待「那個東西本身」?或許我們都想抽絲剝繭,把那個東西的特色一一剝除,看能否只保留「主體」;但問題是:有這樣的主體嗎?有哪一法是毫無特色的?因此,如果在境上將其特色全部剝除,真的會剩下一個主體嗎?應該不會。

當我們執意找出「那一法本身」時,這背後的動機或許是:一定要在境上找到一個真實的個體,才能安立它的特色,否則就會覺得空無一物,如此便會有種不知該如何安立那一法的恐慌。由於無始以來我們一直認為「境由自方成立」――在境的方位確實要有一個著力點,然後抓住那個點才能安立那一法,所以才會不斷地想找出那一法本身的狀態。一旦有人告訴我們「那一法本身不存在」,我們就會認為:「如果那一法本身不存在,那要如何安立那一法和它的特色?難道那一法不存在,那一法的特色也不存在嗎?」我們心裡應該會有類似的質疑與不安。


心得

這堂課內容密度很高。首先,應成派在判斷一法是否存在時,並不是從境上分析,而是依據「名言有」的三個條件來判斷:

  1. 被名言識所共許
  2. 不被其他的名言量違害
  3. 不被其他的理智量違害

這裡的關鍵在於「不是從境上分析」,在下一段提到三種例子:

  • 執繩(施設處)為蛇
  • 執聲音(施設處)是常
  • 依著施設處而假立施設法

這應該是在說,「施設處」並不像下部宗義所主張存在「境的層面」。「在心境上的能顯稱為『施設處』;在心境上的所顯稱為『施設法』。」所以,「施設處」與「施設法」應該都屬於「心的層面」。我也先瞄到下一講提到:

依著施設處而假立施設法的假立方式,並不是將施設處當成施設法,而是藉由在心境上顯現施設處,進而顯現施設法。

這部分內容較為複雜,我的理解可能不完全正確,但這些前提或許是佛教從知識論過渡到存有論的橋樑。下一段接著提到:如果在境上將其特色全部剝除,真的會剩下一個主體嗎?應該不會。一旦有人告訴我們「那一法本身不存在」,我們就會認為:「如果那一法本身不存在,那要如何安立那一法和它的特色?難道那一法不存在,那一法的特色也不存在嗎?」我們心裡應該會有類似的質疑與不安。

這或許類似宗喀巴大師的親傳弟子,在即將了悟空性之際,趕忙抓緊著衣領!這也反映出探索「無我」與「諮商」交集的難處。中觀應成派的見解,可說是站在將落入斷滅見的懸崖邊緣,透過確立「無我」進而推及「無我所」,以此作為根本解決煩惱的方式。然而,從另一角度看,這種觀點是否也近似一種自殺呢?

2025.07.15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子非魚的沙龍
124會員
552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在初次接觸身心靈領域時,是否總被五花八門的名詞與觀點搞得暈頭轉向,我相信往靈性發展的路途,最終回歸自身的都應該是純粹而透徹的,所謂的外求是內心的動盪也是世人誤以為的捷徑...於是寫了自己觀點的身心靈領域的闖蕩守則ʕ•ᴥ•ʔ
Thumbnail
在初次接觸身心靈領域時,是否總被五花八門的名詞與觀點搞得暈頭轉向,我相信往靈性發展的路途,最終回歸自身的都應該是純粹而透徹的,所謂的外求是內心的動盪也是世人誤以為的捷徑...於是寫了自己觀點的身心靈領域的闖蕩守則ʕ•ᴥ•ʔ
Thumbnail
想要達到生命深沉的寧靜和喜悅, 就必須戰鬥內心中那些亂七八糟的見解。 沒有用理性分析過的思路, 就像潰堤的河道一樣, 會造成災難。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想要達到生命深沉的寧靜和喜悅, 就必須戰鬥內心中那些亂七八糟的見解。 沒有用理性分析過的思路, 就像潰堤的河道一樣, 會造成災難。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佛陀教誡我們: 實際上痛苦是源於 我們內心深處的無明! 無明是內心對事物顛倒的認知, 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而導致種種痛苦。 如果內心這根無明之刺不拔掉, 我們永遠都體會不到無苦的快樂。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變 !
Thumbnail
佛陀教誡我們: 實際上痛苦是源於 我們內心深處的無明! 無明是內心對事物顛倒的認知, 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而導致種種痛苦。 如果內心這根無明之刺不拔掉, 我們永遠都體會不到無苦的快樂。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變 !
Thumbnail
攀緣心,在《楞嚴經》講到兩個內涵: 第一個,是業力的問題。 你一旦動攀緣心,一定會帶動生死業力。所以一個人攀緣心愈重,生死業力就愈重,他會循業發現。當你起攀緣心的時候,就會隨順你的業力--有些人你很喜歡、有些人你不喜歡。這跟過去的業力有關係,宿業所變現的景像你沒辦法改變。
Thumbnail
攀緣心,在《楞嚴經》講到兩個內涵: 第一個,是業力的問題。 你一旦動攀緣心,一定會帶動生死業力。所以一個人攀緣心愈重,生死業力就愈重,他會循業發現。當你起攀緣心的時候,就會隨順你的業力--有些人你很喜歡、有些人你不喜歡。這跟過去的業力有關係,宿業所變現的景像你沒辦法改變。
Thumbnail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一切存在的本質其實都是隨時在變化的. 世間萬物沒有什麼是恆久的. 友情,愛情,親情,財富. 包括生命都不是恆久的. 所以不要太執著,你的人生才能看開. 你的神,你的老師,你的師父其實就是一種智慧. 就是一種力量,能量. 這些都存在於你的內在,
Thumbnail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一切存在的本質其實都是隨時在變化的. 世間萬物沒有什麼是恆久的. 友情,愛情,親情,財富. 包括生命都不是恆久的. 所以不要太執著,你的人生才能看開. 你的神,你的老師,你的師父其實就是一種智慧. 就是一種力量,能量. 這些都存在於你的內在,
Thumbnail
無神論與玄學論的人生觀點差異 是對自我心靈的解讀及行徑 有截然不同的人生歷程 仙神佛的玄學影響人生心態 除了心靈寄託的基本成因 更積極正向是有益於心靈的培養 效法仙神佛的無懼神聖精神 更有能量積極的面對實現人生價值 鬼魔的玄學效應 則是警惕心不生恐懼怨懟貪婪心 讓心靈能更
Thumbnail
無神論與玄學論的人生觀點差異 是對自我心靈的解讀及行徑 有截然不同的人生歷程 仙神佛的玄學影響人生心態 除了心靈寄託的基本成因 更積極正向是有益於心靈的培養 效法仙神佛的無懼神聖精神 更有能量積極的面對實現人生價值 鬼魔的玄學效應 則是警惕心不生恐懼怨懟貪婪心 讓心靈能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