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2022年開始的易經課程,終於迎來最後的第十階,除了最後兩卦的〈既濟〉卦與〈未濟〉卦的講解,還含括整部《繫辭傳》的討論,以及統整的課程,總共八堂課。若與先前所有的課程加起來,這一系列延續了四年的課程,竟然總共上了七十四堂課。我衷心佩服也感激著,一路走來一同學習與成長的學員。在安排第九階的課程時,琢磨了好久,最後決定在第十階也就是上完六十四卦之後,接續安排《繫辭傳》的內容。心裡以為那當可以作為更深入的統整,也可以嘗試去了解為何所謂的卜筮之書,可以被提升到哲學領域的範疇,甚至這麼多年來具有這麼大的影響力。思慮至此,便決定課程中《繫辭傳》著實有其必要性。
回想著自己學習《易經》的過程,其實是從《繫辭傳》開始的,然而當時因為對於所有的卦爻詞一竅不通,所以在課程中也都難以吸收。於是乎,在開設《易經》課程時決定逆向思考,先上六十四卦,最後回過頭來討論《繫辭傳》。只是在準備課程的過程中,卻深刻地了解到,要深入地探討《繫辭傳》真的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再加上當時在學習《繫辭傳》時,總共有三十二個小時的課程。如今打算在八個小時內上完課程,那又是另一個艱難的挑戰。
這段準備的期間,內心總是深深地感激著,多麼神奇的緣分,讓我跨入了《易經》的領域,甚至竟然在線上開設課程。而且一轉眼竟然就這麼延續了四年,在那七十幾堂課程中,含括一百多萬字的書寫,以及超過六千張的投影片,那幾乎是難以想像的歷程,卻也在那一步一腳印中慢慢地完成到最後的幾哩路程。回想著一路走來的歷程,那是幸福的吧!也許如同一開始開課時所言及的,人生中也許未必會再有機會開設如此完整的課程,遂也極其珍惜著。尤其是從資訊轉心理,從心理跨越到《易經》,每一次的學習都滿載著許多的收穫,在所有課程結束之後,也算是對自己這將近二十年學習的一個交代。看著書櫃裡,不下一百本的《易經》相關書籍,心裡頭總有股欣慰之感。
下一步呢?也許重新回到《易經》的鑽研,也許慢慢走向一直以來都渴望跨越的藝術。最近讀著《蒙娜之眼》更是深深地著迷著,書中言及:「藝術,不是煙火,就是一陣風。」心裡頭正是渴望颳起那得以輕拂過心靈的那一陣風。約莫從三、四年前開始,持續接觸藝術評論與藝術史的相關書籍,甚至是報名線上課程,慢慢地累積與學習。也開始在去年,開始書寫關於藝術作品的內心想法與作者耙梳,甚至嘗試建構關於藝術史的另類綱要。看著書櫃上逐漸漫開來的相關書籍,心裡不禁覺得,也許那又會是另一個十年、二十年的學習歷程。
其實一直覺得人生是很有趣的,總還記得大學時明明是一個資訊工程系的學生,卻跑去買了一本談論易經的書籍,可是自己連為什麼會想看這本書,卻都說不出個所以然。看完之後,依舊完全摸不著頭緒,也就這麼擱著,誰能想到多年之後竟然會與《易經》結下不解之緣。也同樣在大學時,因緣際會地開啟了「藝術有聲大學」四年期的課程,從一卷卷的錄音帶到CD,總是意猶未盡地聆聽著東西方的藝術史、音樂史,乃至電影賞析、音樂導聆…等等。從未想過那竟然成了一輩子的養分,甚至每每成為學習上心心念念的範疇。猶記得台南藝術大學剛成立的初幾年,我還在大學擔任心理師時,剛好有緣造訪。當時便曾提及關於藝術領域的好奇與學習渴望。眾人以為的玩笑,沒想到卻一直在心頭醞釀。
暑假閱讀著《蒙娜之眼》時,更是深深地被觸動著,關於藝術與心靈的交會,深深地期待著。人生啊!一步一步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