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在找機車車位的時候,遇到一件讓我有點不悅的事。
當時我在巷子裡繞了幾圈,好不容易發現有台機車上的大哥正坐著喝飲料。他的車子還處於發動狀態,手上的飲料也快喝完了,感覺似乎隨時準備要離開。為了不浪費時間乾等,我便禮貌地上前問了一下:「請問你等等會離開嗎?」沒想到對方聽完後,冷冷地回我一句:「我是不能喝飲料喔?」
這句話讓我愣了一下,當下就意識到對方可能是誤會了,以為我是來趕人的。我立刻補充說:「不好意思,我只是想詢問一下而已,沒有要催你走的意思。」
誰知道他語氣依然很差,直接回:「是在趕什麼?」說話時還帶著不耐煩的表情。
我不想跟他起衝突,也不想因為一個車位煩心,便默默離開。但事後越想越氣,明明我態度客氣、語氣也溫和,卻換來一陣冷言冷語甚至白眼,實在有夠不爽。
不過,當我冷靜下來仔細回想,也試著反省自己是不是哪裡有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下次若再遇到類似情況,我大概會這麼做:
1. 觀察對方特質,判斷是否值得溝通
其實從對方的穿著、氣質、車款,有時大致能判斷一個人的性格或情緒狀態。若是看起來個性溫和、容易溝通的,我會再考慮上前詢問。畢竟,遇到像這樣脾氣不太好的人,開口不一定會有好結果,還不如省點口舌。
2. 避免被誤會成催促,換另一種方式處理
這次的情況對方顯然覺得我在催他走,雖然是他的誤會,但我也反省下次應該避免讓人有這種感受。未來如果再遇到類似場景,我大概會選擇靜靜站在一旁觀察,若對方短時間內沒要走的意思,再另尋他處,反正繞一下也不會損失什麼。
或是,換個更客氣的說法,比如:「不好意思,請問一下,我在找車位,不曉得您是不是等等有要離開呢?如果沒有也沒關係,我再繞一下。」
這樣一來,對方即便不開心,至少我已經做到更圓融的表達,自己也不至於留下遺憾。
總結: 有時候,溝通不只是話語的內容,更包含對方的情緒、處境和你選擇的時機。這次的經驗提醒我,面對陌生人時要更細膩、更有耐性,否則,原本好意的詢問,反而變成被當成找碴,真是何必為難自己。
也算是一次小小的生活課,提醒自己:
「與人交涉,先觀察、再行動,沒必要為不值得的人破壞自己的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