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這篇文章的你,用的是哪種瀏覽器呢? 根據心理學研究發現,使用Firefox或Chrome瀏覽器的人,比使用Internet Explorer或Safari的人,任職時間長15%,請假率低19%,工作績效也更高,原因並不在於使用何種瀏覽器,而是選擇Firefox或Chrome需要主動下載,而非單純接受電腦預設值。
就這麼一個質疑預設狀態的舉動,就可能催生了一位原創者。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不只是需要順從者,更需要能「挑戰現狀」的人。不過這些開創者,我們可能對他們有許多美好的想像,認為他們無所畏懼、熱情、聰明,事實上,《開創心態》指出,開創者並非天生無畏,也不是一定比別人更能發想出好點子,而是他們「願意比別人多想兩步」、「多拖一會兒」。
一、原創者不是天生冒險家,而是風險管理者
在我們想像中,開創者總是勇往直前、孤注一擲。但其實,他們最擅長的,是風險管理。我們聽過許多「車庫創業」的故事,以為創業家、改革者、創新領導者都是不怕風險、勇往直前的人,但作者Adam Grant 要我們重新理解這群「原創者」:
研究顯示,比起辭去正職的創業者,保留正職的創業者失敗的可能性要少33%。包括 Nike 創辦人菲爾·奈特(Phil Knight)、蘋果的沃茲尼克(Wozniak)、Google 的佩吉與布林,他們早期都保留正職或學業來維持穩定。
換言之,他們其實是一邊保守、一邊冒險。與其一頭熱衝進冒險,被突發狀況逼迫自己改變作法,更有效的方法是控制某些風險領域,分散其他風險,讓創新與穩定可以並存。
二、好點子,在量產中出現
偉大的作品常來自大量產出,原創不是追求完美,而是不斷實驗與修正。你或許知道,莎士比亞創作了《羅密歐與茱麗葉》、《哈姆雷特》、《仲夏夜之夢》等膾炙人口的經典篇章;愛因斯坦發明了相對論。
但你可能不知道,莎士比亞一生共寫了37齣劇本和154首十四行詩,我們卻只記得少數幾部名作。愛因斯坦的248篇論文中,只有少數幾篇徹底改變了物理學。而莫札特、貝多芬和巴哈都創作了數百首甚至上千首樂曲,才誕生了少數幾部公認的傑作。
從這些案例可以發現,包含再者本人,我們很難預測哪些作品會成功,因此能做的事就是大量生產,書中提到:「你得要親吻許多隻青蛙才能找到一個王子。」但於此同時,在心理偏誤下,又容易對自己的發明過度自信,因而未能充分收集外部意見,而變成「盲眼發明家」,招致失敗後果。
要避免這樣的狀況,可以戴上點子評估的「矯正鏡片」,書中分享以下四個方法:
1.同儕評估
創作者之間能看出點子的潛力,既不怕風險,也不過度投入,能避免錯過好點子或誤判壞點子。這就是為何表演者更重視同儕讚賞。
2.培養「創造者心態」
在評估他人點子前,先動手想自己的創意,能打開接受新穎觀點的心態,將自己從怕出錯的「主管視角」,轉換成開放的「創作者視角」。
3.多元經驗帶來更佳判斷
廣度+深度的經歷(如NBC主管跳脫部門觀點、科學家涉獵藝術),讓人更能辨識非典型創意的價值,跨文化工作經驗也能顯著提升創造力。
4.透明與參與的集體評估
Warby Parker 鼓勵員工集體提出與篩選點子,科技部門甚至能推翻高層決策,證明點子的實用性。
三、有原創想法,還要會說故事
在實際推廣創意的過程中,不能只靠熱情,又或是想要一味凸顯創意的優點。書中提到,有時強調點子的缺點反而更能說服他人,因為這降低了對方的防衛心。另外利用:
•反覆簡短曝光點子,利用熟悉感降低排斥。
•連結觀眾的既有信念,像是說《獅子王》是「獅子版的哈姆雷特」,能加速接受度。
🔑 行動改變:當你提出新想法時,先說「這裡可能會有風險」,再慢慢鋪陳你的優勢。
四、策略性拖延 vs. 盲目拖延:創意來自等待,而非逃避
拖延常被視為壞習慣,但書中區分了兩種拖延:
•逃避式拖延:為逃避挑戰而不行動。
•策略性拖延:刻意等待,讓潛意識幫你醞釀更好的創意。
《開創心態》提到,馬丁‧路德‧金恩在發表《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說前,最後段落其實是現場即興發揮。他原本準備的是一個較平淡的結尾,但在演講過程中因應群眾反應,靈感湧現。
🔑 思想轉變:拖延不全然是罪惡,適時讓想法「發酵」,反而能有意想不到的突破。
五、從情緒管理出發,培養持續行動的動能
書中後半提到,原創者之所以能堅持,是因為他們管理情緒的方式不一樣:
•焦慮轉化成興奮:當你緊張時,與其說「我不要怕」,不如說「我很期待」。
•專注受害者,而非加害者:當你看見不公時,聚焦「誰需要幫助」,而不是「誰該被處罰」,會讓你更願意採取正面行動。
•記得你並不孤單:只要有一個盟友支持你的信念,就能顯著增加你行動的勇氣。
🔑 行動改變:面對巨大挑戰,不要試著消除情緒,而是重新命名它,讓它成為推進你的一股力。
後見
首先要謝謝皇冠文化這次的試閱活動,《開創心態》這本書破除了許多我對於開創者的迷思,並帶來想法上的轉變。
例如書中提到,當過往眼鏡市場「預設」銷售一副眼鏡動輒500美元時,你要怎麼推出只有95元美金的眼鏡?這本書鼓勵你從「找正確答案」變成「敢問不同問題」,可以反問自己:「如果我不照現有方法做,還有什麼可能?」、「規則是誰訂的?還適用嗎?」
再者,當你覺得自己的點子很爛時,書中以「你得要親吻許多隻青蛙才能找到一個王子」鼓勵你,如果連偉大家也有許多平庸作品,那你的這些爛點子又算什麼呢?即使是諾貝爾獎得主,也是「產量大 → 有幾個成功的」;他們不是天生優秀,而是願意多嘗試、多犯錯。
因此,可以從「我還不夠好」心態,轉變成「邊做邊試錯是常態」。
最後,與其對自己打雞血,跟自己說「要有信心」,不如擁抱不確定性,變成「我能與不確定共處」。你不需要萬全準備才出發,因為原創者的內在特質不是「確信」,而是「即使懷疑、也能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