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賽道上,領先者不一定是最後的勝利者。有些人靠爆發力成功,有些人靠續航力勝出。
猿渡步屬於後者。 在行動電源紅海產業中,他沒有選擇硬碰硬,而是養成一套「讓自己逐漸變強」的習慣,最終讓 Anker 成為全球知名品牌。這不是運氣,而是一種策略:以日積月累的力量,完成後來居上的逆襲。
他在《一位思考》這本書中分享了讓人異軍突起的六大習慣:- 整體優化:養成大局思考的習慣,練習作出有利整體的選擇與判斷。
- 創造價值:養成每天成長1%的習慣,一年後的成長就會擴大到37.8倍。
- 學習:養成「思考學習」和「反學習」的習慣,讓輸出品質大幅提升。
- 因式分解:養成假設、回溯與快速反應的習慣,解鎖高效工作技能。
- 對1%精益求精:養成向上看齊的習慣,徹底釐清99%和100%的不同。
- 偷懶:養成適度偷懶的習慣,學會放鬆,結果有時會比想像得更好。

團隊勝於個人-對公司的最佳選擇
成果 =(輸入 × 思考次數 × 試錯次數 / 時間) ×(使命 × 價值)
所謂大局觀,亦即隨時思考「何者為公司的最佳選擇」,書中提到,許多公司為了避免紅海競爭,選擇了藍海,但較少人的藍海,風險是也可能是一片空海,Anker公司選擇進入的電池市場,雖然是紅海,但至少確保有很多魚。
要在紅海殺出血路,要確保自身具備與對手不同的強項,以及能站在消費者的角度看待事情,要保持這些優勢,則要公司的每個同仁具備大局觀思維,了解自身與公司的使命與價值,不要有本位主義,才能在彎道超車。
99%與100%的差距,遠不止1%
根據「三木谷曲線」的概念——「最後0.5%的努力,決定了品質高低」,大多數人會努力到99.5%,但真正能撐過最後那段距離、做到100%,才是與競爭者拉開差距的關鍵。
這個「0.5%」往往體現在極其細微卻決定性的細節上,以日本安克公司行動電源為例:
- 手機充電「稍微」快一點
- 商品包裝「稍微」漂亮一點
- 實體門市「稍微」更方便到達
- 客服「稍微」更有耐心、更貼心
所有比對手「稍微」好一點的地方累積起來,最終會變成消費者選擇你的理由,因為在競爭激烈的世界裡,勝負常常不取決於誰做到「大幅度更好」,而是誰能在本來已經接近頂尖的水準上,再挖出那一點點的差異化。這就像跑百米賽跑,不是贏1秒,而是贏0.01秒,那也是世界紀錄的級別。
越靠近100%,改善的成本呈現指數上升,更代表自己與多數的99%有所不同,往往能換來壓倒性的回報。
勤於思考培養地頭力
作者認為,輸入X地頭力=輸出的品質。
「地頭力」乍看之下,會直接聯想到「地頭蛇」,其實它指的是不靠既有的知識與方法,對於未知領域,也能依靠自己的頭腦和常識,了解事物本質與問題根本能力作出反應。
這代表在輸入知識同時,也得讓這些知識跟現實情境結合,避免淪為紙上談兵。想要培養地頭力,關鍵在平時勤於思考。例如進餐廳用餐時,可以觀察店內狀況、菜單跟員工,並從來客數、客平均單價、營業天數、成本等角度,思考「餐廳利潤有多少?」或是星巴克推出內用第二杯半價等活動時,思考其原因。另一方面,自問自答也能建立問題意識,培養懷疑前提的能力。
反學習的重要性
除了勤於思考提升地頭力之外,作者也提醒我們:真正厲害的學習者,不只學得快,還懂得「忘得對」。
多數人都知道要學習,但較少人重視「反學習」——也就是刻意忘記自己原本習慣的知識與模式。
作者以日本棋王羽生善治的話為例:「不要陷入自己擅長的棋路。」這提醒我們,如果老是依靠過往的成功經驗,可能會讓自己在面對新情境時失去判斷力,也讓我聯想到蒙格常說的,「當你手上只有鎚子,那眼裡的東西都會是釘子」,如果我們用過往成功的經驗去處理之後的遭遇的事物,雖然會比較舒適,卻不見得是正確的解方,因為事情的前提有可能不一樣。
猿渡步也曾試圖把自己成功打入行動電源市場的方法套用到掃地機器人上,卻發現完全行不通。原因在於,掃地機器人單價高,消費者在意的是信賴感與售後服務,而非價格戰或快銷策略。
作者分享三個反學習的步驟:
- 發現之前的方式不可行,或是由旁人指出這件事。
- 虛心接受自己的發現或是旁人的指正。
- 分析以前的方法哪些部分能繼續使用,以及無法再使用,並加以修正。
其中兩個關鍵是:「保持虛心」與「釐清原因」。他強調,我們不應該接受任何「莫名其妙成功(或失敗)」的結果,每一次成功或失敗,都必須知道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偷懶,有時也是策略
《一位思考》讓我覺得最特別之處在於,它要你追求100%,也要你偷懶。
看似矛盾,但偶爾「偷懶」反而能提升生產力。
作者提醒我們:「不是拚命就一定有結果」,在有限的時間裡,最大化有效輸入、增加思考與試錯的密度的同時,若能適時偷懶休息,並且思考自己的使命與價值是什麼,反而能最大化成果。
有時,休息與暫停反而讓我們更有空間重新整合資訊、歸納經驗、調整方向。這種「偷懶」,其實是為了走得更準、更遠。作者在書中也提到,有時候他努力做完事情,是要把多出來的時間用來看自己喜歡的電影。提高效率,不是為了做更多事,而是為了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後見
《一位思考》讓我想到《原子習慣》開頭提到的英國自行車隊故事。在經歷數十年的低迷表現後,這支隊伍沒有靠什麼劇烈改革,而是從每個跟騎車有關的細節一一優化:包括重新設計單車坐墊,使其更為舒適;測試不同的按摩油,看哪種能讓肌肉最快恢復;雇請外科醫師來教導選手如何洗手,以減少感冒的機率。
這樣的微小調整看似不起眼,但逐漸累積後,就能創造難以逆轉的差距。
同樣的,《一位思考》講的不是爆發力式的成功,而是如何在逆勢中後來居上:面對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猿渡步沒有靠資源優勢或價格戰,而是從「提升自我思考品質」出發,並且落實在每個可執行的細節上。
他讓消費者從買「行動電源」,變成買「Anker 的行動電源」,靠的不是運氣,而是一種可以學會、可以實踐的系統性思維與長期習慣。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這本書提醒我們:
越是想快,就越需要慢慢累積。
真正能逆轉勝的人,是願意從一點一滴開始雕刻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