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先天把殺人當成一種懲罰別人的方式,法律只是將殺人這件事變成有規則可循的。因此,死刑自古以來已經存在,而且非常濫用。在中國的商周時代,光是違反禮儀就可以判死刑;漢摩拉比法典中,當證人說謊話,你家裡住了逃犯要判死刑;羅馬共和國光是創作一首損毀別人或群體名譽的歌曲,也是死刑。
但人民還是犯罪,那豈不是說死刑太輕了沒有阻嚇力社會才那麼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死刑還堅持犯罪怎樣辦?答案是酷刑。死刑太過人道,所以必須用更殘酷痛苦的刑罰,甚麼車裂炮烙凌遲大家都聽很多了。這延續到非常近代,在十八世紀時的英國,偷兩條麵包就可以判死刑,所以「孤星淚」裡的尚萬強偷一條麵包就坐了十九年牢其實很合理。
明明死刑執行得這麼慷概,治安還是如此敗壞,一直都有人提出質疑。中世紀已有學者質疑過死刑的效果,雖然對世界毫無影響。這持續到啟蒙時代,那是一個主張用理性去看待一切問題的時代,自然死刑也會被理性審視,不過衝著全世界對死刑的信奉與習慣,去質疑死刑,這需要很大的勇氣,畢竟那是一個還是鄉民會燒死女巫的時代。直至義大利人貝卡里亞在十八世紀中期,寫書探討一件事,就是嚴刑下人類為何還是犯罪?他提出一個現代人都很清楚的邏輯推論:偷兩條麵包是死刑,殺一個人是死刑,殺一村人也是死刑,那麼當一個人決心偷兩條麵包時他也不介意殺一村人了,當人類意識到自己已陷入很高的死亡風險時,死刑就失去了阻嚇力,所以他大力反對死刑,認為死刑不僅無法阻嚇犯罪,反而會令窮人一不做二不休,為了兩條麵包而發動叛亂。
今天之所以會有「廢死」,都是因為這傢伙,雖然他已死了很久,但大家需要的話還是可以詛咒他在地獄中受苦,或者幫他唸個南無阿彌佗佛。
不過他只能算是廢死界的馬克思,當時沒有一個政府會覺得他說的東西可行,大家都覺得不判死刑怎樣阻止大家偷麵包呢?在成書二十年後,美國獨立前,只有一個小國廢除了死刑,除此之外整個地球都沒有人聽他的,去到鴉片戰爭的時代,廢死這回事只限於義大利的小國,鴉片戰爭之後加了個葡萄牙與委內瑞拉。就這樣了,剩下來的全世界都覺得廢死是激進的傻行,哪怕是自由平等博愛的法蘭西也一樣堅持死刑。
貝卡里亞的說法是有道理的,死刑對阻嚇犯罪的效果非常有限,這已是被歷史所證實的事情。只是他沒有提及一件事:死刑本質上不是一個司法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如果你從司法與正義的角度看,死刑是可以廢除的,但從政治的角度看就是另一回事。
法學家能說服知識份子死刑無法阻嚇犯罪,以及諸多副作用,而知識份子也會同意。但你要說服整個社會與大眾,包括每一個士兵,每一個售貨員,每一個農民與工人,死刑是無法阻嚇犯罪就非常困難,因為這很違反人類的直覺,一個過安定日子的老實人當然怕死啊?死刑怎會沒有阻嚇力呢?大眾相信的並不是證據而是感覺,任何廢除死刑的統治者,都是在做一些違反大眾感覺的事情,導致大眾對於治安與法律的信任程度下降,這會動搖他們的統治根基。
另一點更現實的是,雖然大眾認為司法權力無所不能,現實來說司法是有成本的。問題不在於死刑,而在於比死刑低一級的刑罰普遍是監禁,而監獄是奢侈玩意,等於把犯罪者關起來吃閒飯,監獄不足與營運成本太貴是個客觀問題。死刑即使無法阻止犯罪,但對絕對財政有利,一根繩子的成本比起一個讓某個傢伙在高設防廉價旅館住十年便宜多了:人道與正義與司法效果,都不如錢有說服力。
支持廢死的人通常會談阻嚇力與副作用,反對廢死的人則基於各種現實考慮。百多年來大家爭論死刑談的東西都沒分別,從酒館到報紙打到網上都是那些理由。但重點只有一個:死刑的存廢,從來都是政治問題,其他理由都只是實行時的佐證而已。
最終甚麼導致了現代廢死風潮的?答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我們現在常聽到的說法,就是因為二戰時各國政府都濫用死刑,死刑導致政權可以隨意迫害異見者與少數群體,特別是在二十世紀初開始流行各種社會主義國家,死刑就被視為改革社會的手段,隨便找個理由就判人死刑。導致了很多無辜的人受害,所以人類痛定思痛,學會民主監督政府,不讓政府可以隨便殺人。
這也是我們普遍最相信的版本。現實就比這複雜一點,上面的理由只是部份理由。
我們想想,長期支持死刑的人是甚麼人呢?如上面所說,就是堅信死刑可以令治安變好的大眾,以及那些覺得死刑才能夠匡正國家,實施法律的統治階級們。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巨大而殘酷的戰爭,被捲入戰爭,為了生存你很難維持當一個乾淨的人。平民們大量被強徵上戰場,受的訓練有限,軍紀往往不好,在戰場壓力下往往會做出很多駭人聽聞的惡行。
然後戰敗國的權貴官僚們,則全部都有份執行過國家的命令,在黨的指揮下,他們要你殺人,要搞毒氣室,要不給戰俘飯吃,大部份人都是服從然後執行了。這主要就是指大日本帝國,納粹這些軸心國。結果在戰犯審判當中,一堆人就這樣被判死刑了,例如日本就有過據說給戰俘「吃樹皮」(牛蒡)而被判死刑的。
這些判決使戰敗國人心惶惶,明明自己不久之前才是不偷不搶熱烈支持死刑匡正社會,只是安份守己做自己的工作,一輩子支持死刑,沒想過死刑可以威脅到他們這種愛國又不偷不搶的老實人。權貴們也考慮到自己不就是戰犯,阻嚇殺人犯甚麼的已不重要,因為戰敗是犯了比殺人更重的罪。因此,傳統對死刑支持的民眾與統治者們,自己受到死刑威脅時,就大幅削弱了死刑的政治基礎。
基於現實考慮而反對死刑的人,在戰敗後基於現實考量而支持廢除死刑。
所以一去到戰後,最用力推動和平,人權,廢死,約束政府的,不是戰勝者而是戰敗國,就算死刑不能廢,都要大幅的縮減適用範圍,而且門檻要大幅提高。所以納粹搖身一變變成最進步最人權大愛,是因為屁股決定立場,支持嚴刑峻法的人,意識到自己會被迫害時,法西斯都會變身成人道主義者。
至於在戰爭中受他們殘害的人呢?根據我的經驗,死人通常不說話也不投票。
至於戰勝國呢?他們的盤算是,我也支持你們搞人權搞廢死,這些人帶罪立功為我戰勝國服務,也沒甚麼不好。畢竟屈服了的前朝邪惡的權貴們,總比起那些正義感多過實務經驗的義士們有能力,縱容那些前朝餘孽壓制一些那些明明一直站在正確的一方但最後卻沒被重用的熱血志士們也好。結果就是在戰爭中被迫害的人支持人權廢死,迫害人的人也支持人權廢死,政治需求大於治安需求,大家就達成共識了:廢死雖然不願但有用。
所以導致廢死風潮的,並不是因為司法上的理由,而是因為一場大戰改變了全球的政治氣氛。因此也用力的向戰勝國輸出廢死的意識形態,也是為了保護自己。香港在八十年代其實是有死刑的,但是在天安門事件之後就廢除了,明明香港多的是各種凶惡罪案,社會也沒有甚麼反對的聲音,原因也是很顯然的。
另一個例子是俄羅斯,我想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俄羅斯由 1996 年開始沒有執行死刑這件事時會有點驚訝,臺灣執行死刑比這種獨裁專制國家還多?事實上俄羅斯普遍民眾都反對廢死,不過普京也沒有想要死刑你還敢嘴,但這也是出於政治考慮。因為俄羅斯想要當歐洲的領導者,恢復執行死刑只會引起歐洲各國更大的排斥,所以即使國內犯罪嚴重普京也聲明不作討論。
故此對於死刑存廢的討論,不能排除掉國家目前的政治處境,否則是談不出任何結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