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這次深入探討了榮獲年輕新聞記者獎的作家奧利弗·柏克曼(Oliver Burkeman)的著作《有限時間的運用》,為我們的人生多麼短暫、以及如何真正有意義地運用時間,提供了令人驚訝的現實洞察。
這本書開頭拋出的現實令人震驚:如果人生平均80歲,我們的時間僅僅只有4000週。
書中解釋說,過了30歲,會感覺一年過得特別快,是因為新的經驗減少,大腦用來衡量時間流逝的資訊量也隨之減少,這是一個極具有說服力的說法。我們成年後,幾乎每天重複著相同的例行公事,失去了日常的質感。那麼,如何有效利用這有限的時間呢?本書揭示了我們常陷入的陷阱,並提供了擺脫困境的具體方法。
我們浪費時間的根本原因
最犀利的指出,是我們「過於執著於高效地利用時間」的現狀。我們急切地想在更短的時間內學習更多知識、消費更多內容、完成更多工作。一旦有了空閒,就急忙用Netflix、社群媒體、遊戲等來填補時間。
為什麼我們如此拼命地消磨時間呢?
背後藏著一個令人痛心的真相:「只要專注於眼前的事物,就能逃避現實問題」。當我們試圖實現結婚、兼職等真正的願望時,會面臨許多現實問題。因此,許多人會找些「其他該做的事」來打發時間,避免思考,從而逃避原本應該做的事情。書中並警告說,如果繼續這種「逃避現實」,等到4000週的後半段,就沒有時間去實現真正想做的事情了。
有效利用有限時間的8個智慧
為了不逃避這殘酷的現實,並真正度過有意義的時間,介紹了以下實用的建議。
- 1. 放棄「什麼都能做」的幻想,聚焦目標
我們常以為可以實現所有想做的事,但那是不可能的。首先,建議你停下來,製造一些空閒時間,去咖啡館等地方,寫下人生中真正想實現的25個目標。然後,從中只選擇最重要的5個目標。並下定決心,在達成這5個目標之前,絕不碰其他目標。人生只有4000週,所以重要的不是增加選項,而是減少選項,消除迷惘,然後付諸行動。 - 2. 確保自己的「時間份額」
一旦找到了真正重要的目標,就不能把它「留到以後再做」。這就像領到薪水後,首先把錢存起來或投資一樣,每天開始的時候,就「先將時間用在想實現的事情上」。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就會把時間零碎地用在日常的瑣事上,最終沒有時間去完成真正重要的事情。 - 3. 即使時間短,也要每天循序漸進地堅持
儘管書中說「立刻行動」,但要你立刻每天學習8小時或10小時是不現實的。心理學家羅伯特·博伊斯(Robert Boice)的研究發現,取得成果的人,是每天循序漸進地堅持做少量的事情。例如,寫作的話,每天10分鐘到4小時內是有效的。更重要的是,當分配的時間結束時,即使精力充沛也要立刻停手。這樣做能讓你更容易保持第二天「想做」的心情。 - 4. 捨棄完美主義,立刻行動
完美主義是拖延的一大原因。我們常想「等到完美狀態再行動」,但本書斷言,就像世上沒有100分的電影或料理一樣,完美的狀態是永遠不會到來的。因此,重要的是設定時間限制,在時間內盡可能地準備,然後鼓起勇氣行動。 - 5. 將手機功能降到最低限度
智慧型手機因其大量的情報刺激(社群媒體、新聞、影片等)而成為耗費我們時間的主要原因。光靠毅力忍耐是有限度的,因此建議從手機中刪除社群媒體和電子郵件應用程式。稍微讓資訊獲取變得不便,就能將注意力從手機轉移到實現自己的目標上。 - 6. 意識到「已完成的事」,而非「未完成的事」
朝著目標行動時,自然會有許多「未完成的事」。為了避免因此感到沮喪或陷入自我厭惡,本書建議每天記錄「完成清單」。在筆記本上寫下今天完成的事情,從簡單的散步、泡咖啡,到比較困難的重訓、學習4小時等。這樣,當你回顧筆記本時,會感覺到「早上還什麼都沒做,現在卻完成了這麼多事」,從而產生積極的心情。 - 7. 將時間用於與他人共度
這可能令人意外,但書中強調「一個人孤單的人生沒有太大意義」。就像電話和社群媒體,是因為有他人存在才產生價值一樣,我們的人生也是「在與他人的互動中產生價值」。如果想有效利用時間,建議積極與他人共享時間,例如與朋友玩耍、約會、養育孩子或創業。為了追求效率而減少人際交往,可以說會讓豐富的人生漸行漸遠。 - 8. 享受有問題的狀態
我們常渴望「沒有任何問題的狀態」,但書中斷言「這種狀態永遠不會到來」。就像即使結婚了,也會發現其他問題一樣,問題會永遠持續下去。書中將問題比喻為人生的「任務(Quest)」,即「自己應該去處理的事情」。沒有任何問題的人生將會是乏味無趣的。因此,總結說,將現在所面臨的問題視為「值得投入時間的任務」,並積極享受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是衡量時間是否被有效利用的唯一標準。
這本書為我們這些漫無目的地度過每一天的人,提供了一個深刻反思的機會,讓我們思考人生的有限性,以及如何主動且有意義地運用這段時間。它提醒我們,應該花些時間,去重新思考自己真正想做什麼,並將有限的時間投入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