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3愛的交流系統圖與愛的需求八階層論之結合
愛之能力內在成長八階段還有另一個用途。
心理學有四個層面,馬斯洛的需求階層論有六個層面,結合人之處境與佛洛姆的愛之理論後匯出的八階層論便成了我們「愛之源頭」的內容。而處境產生需求,所以我們要將愛之能力內在成長八階段進一步與9所討論的八個需求階層整合,形成「愛的需求八階層論」。
這便是我們愛的交流系統圖中「人之愛」的內容。
其圖解如下:

該圖與馬斯洛需求方塊是一樣的概念組成,所以9.1所討論之內容一樣適用。
愛之源頭是愛的存在根源,而依我們前述的討論,我們認為,「愛之源頭」也相當於「人」這個概念的存在,即人類還有多少可能未被探掘,愛就有多少可能尚未浮現。
人之愛是目前為止人類所累積出來,對於「有愛之人」之認知的總量資料,是已被認識且認知,人類確實可以擁有的愛之潛能。
但每個人的人格發展不一定能達到發揮這種潛能的境界,也不一定就受限於這些潛能的框架而不能超越。
而愛的需求八階層論,便是我們整理出來,當前人類已可確實擁有的「愛之潛能」。
至少對我們而言,「合一之愛」是我們目前為止所認識到的「人之愛」的最高內涵。
但正如我們在本研究所提到的能力概念,在這份論文正在撰寫尚未公開的階段,甚至是之後公開卻仍未得到普遍認同前,這份對於「合一之愛」的自我肯定僅是本能,在得到大眾認同前,我們的「合一之愛」不會算是一種能力。
而本研究中所揭示的「合一之愛」也不會是種人類的潛能,挺多只能算是人類的愛有這種「可能」存在。
以此類推「生理之愛」作為比較,相信多數人都可以理解,人類確實擁有「生理之愛」的能力,而剛出生的嬰兒,我們也都明白他確實也擁有「生理之愛」的潛能。
所以,即使當前「合一之愛」並無法成為普遍能夠認同的「愛的能力」,但我們相信,在未來人類關於愛的研究與學習越來越高階後,「合一之愛」便會取得與「生理之愛」擁有同等的理解。
至於愛的認知需求與愛的審美需求,例如我們愛一個人,如果對於對方僅有生理之愛的感覺,那我們對他或她的認知需求便不會太多,如個性、興趣等就不會在考慮之列;而對他或她的審美需求,我們自然也不會去要求浪漫、穩定等情緒上的美感,僅需對方可以滿足感官刺激的美感即可。
同理,越往上的階層,對於愛的認知與審美需求就越多,但那份愛的內容與感動也愈加令人百般滋味說不盡。
而此愛的需求八階層論還有幾個功能。
愛的交流系統圖已揭示,我們「愛的故事」的內容是與「愛的對象」持續給予與接受的交流互動所產生的。
雖然中間的內容有「愛的人格」(思想)與「愛的情緒」(情感),以及兩者合作發揮的「愛的實踐」(表現)作為其互動的輔助,但是我們在5中已提到了,「愛的交流系統圖只呈現一半;完整的框架是愛的故事為中心,展開人之愛與人之愛之間給予與接受的無限迴圈,共同譜寫一份愛的故事」。
因此,「人之愛」實際上是一份愛的故事是否能夠獲得成功的關鍵。
以此來看,我們每個人的「人之愛」內容不盡相同,但唯有兩者各自的人之愛所開發出的需求階層是相等的,那這份愛便會在相同的價值觀與世界觀裡運作,其愛情的發展才不會發生兩人好像活在不同世界裡的感受。
所以,愛的需求八階層論的功能一,便是認識自己處於什麼階層,會產生什麼需求,有什麼價值觀,並能由對方關注什麼內容,判斷對方的階層高低。
如自己太低,可以思考如何提升,或去瞭解對方價值觀與世界觀形成的原因,使之匹配。
若自己高於對方,如還未在一起,仍執意要在一起,或已經在一起,可思考處於對方的階層的價值觀,並做好兩人之間觀念衝突的準備,以及相應要付出的代價。
愛的需求八階層論的功能之二,是讓大眾有個可以明辨性愛層級的依據。
假若我們愛一個人,但那份愛僅有生理之愛的階層,對他或她便僅有生理需求,那麼一場滿足感官刺激的性愛即可滿足;但假若我們愛一個人,那份愛有需要得到尊重,或者我們想要愛得令我們感到擁有自尊,那同樣是一場性愛,就絕不會只是滿足生理需求刺激便可了事。
他或她可能除了要有感官的享受外,兩人還要有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並且雙方都是深深覺得對方就是我想要的伴侶,且又能顧慮到對方的需要與顧忌,還有要能瞭解對方有某些性行為是會造成不舒服的,還有某些時候他或她是只想要享受某些愛撫而不想繼續深入的,並要能對這些都允以尊重並體諒。
因此,同是一場性愛,僅僅只有生理之愛的性愛,與已達尊重之愛的實質滿足,亦即兼顧生理之愛、安全之愛、歸屬之愛、尊重之愛四者且能確實去執行的性愛——以這兩者對照比較,不難想像為何性愛在哲學,文學與宗教的探討上,會有神聖與邪惡兩者差距甚遠的說法。
在寶貝龍書架上的《素女經》有提到,一場性愛需要仁、義、禮、智、信五德兼備,還要雙方身體都處於輕鬆狀態,沒有勞累感,否則性愛就會有傷身心。
此外還有不少關於性愛方面,但不是在教挑逗的性技巧與生硬的性知識的文獻,例如《性愛煉金術》、《緩慢性愛實踐入門》、《聰明性愛》等,《原來,愛要這麼做》一書中,作者也談到了關於性愛種種狀況與困境,與如何調整後去體諒、去包容,並彼此接納與完成雙方都滿意的性愛;而談到現代生活型態轉變的《慢活》一書,在第七章〈慢性:高潮迭起的情愛〉也提到某些現代人性愛觀念的轉變等。
這些都是關於討論性愛,但卻不是僅討論生理、安全、歸屬需求階層等內容的性愛,而是尊重、自我實現、自我超越,以及健康與合一層次的性愛。
所以,愛的需求八階層論可為性愛的汙名化解套。
同是性愛,生理之愛與尊重之愛不會相同;就連僅僅追求尊重之愛的表面性愛,與同時兼顧生理、安全、歸屬及尊重的扎實性愛,兩者也有相當大的差距。
如果大家有了層級上的觀念,對於性愛有等級之差的瞭解,也許會少點誤會發生,例如以為自己有性欲就代表愛;也能少點悲劇發生,例如因以為性愛就代表愛,而只能用身體付出愛的悲劇。
而我們的社會,如果對性愛的層次有更明確的認識,對於某些出版物與作品,便能便能明確分出明顯猥褻與藝術表現之間的差別,使那些真正優秀的創作得到應有之對待。
但愛的需求階層論的分級制,如果有人使用它來對其他人進行某種限制性或強迫性要求,這就屬於誤用的範圍了。
佛洛姆說,愛需要「自律」,亦需要「格律」,所以愛的需求階層論乃是用於瞭解自己,檢視自己,並用來防止自己陷入非愛的深坑,也用於評估自己投入一段感情所要付出的代價,卻不是拿來要求或強迫對方一定要成長或一定要改變不然會如何的清規戒律。
然而,為防止誤用,我們還是要提一下本研究中的投射作用:「你是什麼就看到什麼」,以及「鏡」的「感受互換,角色輪替」原則:「你所看到的對方,其實就是過去的自己」。
因此,愛的需求階層論,我們強烈建議用於提醒與檢視自身即可,若用於教育,也別去為對方評估處於何種階段,因為,可能會看見的,僅是不敢去面對的自己,以及暴露出過往被壓抑的自我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