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隔三年,我又重溫三島由紀夫的憂國,與初讀時一樣被當中的情景所震撼,當中對性愛的描述不落俗套,是極致美學的體現,與此同時切腹自盡的場境更是難以言喻,淒美,決心,勇氣,都使我同呼同吸,親臨期境,使我窒息,像是經歷了一次生死。與第一次讀不同的是,我的內心多了一份悸動。
第一次寫閱讀報告時我寫了武士道精神,寫了三島由紀夫的時代背景,反思了中國的情況,有了一些慨嘆。直至現在我還是認為當中的精神是有毒的思想,不可觸碰的,而且又是難以企及的。憂國無疑是一個悲劇故事,是時代的悲劇。但當中的感情卻是純粹的,是直接的,這是為甚麼這個作品成功的主因。題目憂國貫穿全文,當中的軍官與他的妻子心中只有國家與大義,屏棄了自我,這樣的感情就像一個初生嬰兒一般簡單而純粹。
事實上他們的感情我是無法理解的,但是我卻能通過文字在腦海中重現那個時代,感受他們的呼吸,這是一種奇妙的感覺,是一種既抽離又投入的感覺。這正是文學所在的意義,現實主義文學的意義,現代世界我們有相機,有電視,有電影,有短影音可以紀錄現實,但他們始終無法取代小說,散文,新詩,這是因為文字給人留下了想像空間,留白是一種美,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通過其他的媒介傳播接受當然每個人也會有不同的理解與體會,但是沒有甚麼媒介能像純文字一樣,能給人如此大的想像空間。一個好的文學作品應該是怎麼樣的?優秀的人物描寫?出其不意的故事情節?能療癒人心?反映時代背景?有警世意義?其實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每個讀者都有自己的一把尺,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所謂時間的考驗是指經過數年,數十年,甚至是百年的歲月以後,仍然能被傳頌,仍然被肯定,那麼它一定是好的文學作品,它的意義是跨越世代的。對於文學創作者而言,最殘酷的莫過於自己的作品不被當世肯定,甚至是被人批判,卻在死後得到無上的嘉許。有些前衛的文學作品的確是於此的,不止是文學,其他的藝術家也會遇上一樣情況。這種情況並不會因為現代的科技發展而得到改善,這些屬於未來的作品,只能靠時間給予公正的定論。
文字工作者也好,藝術家也好,必然要有不被世人肯定的決心與勇氣,不可自怨自艾,不可埋怨懷才不遇。默默耕耘,不以成敗論英雄,才是他們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