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句偏見分析器原型(Prototype)-試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零、前言

帶著與 Gen AI 協作的想法,在與GPT經過反覆討論、測試後,嘗試著設計出一組可以檢測語句偏見的prompt,然後我們命名它為:語句偏見分析器原型(Prototype)。當然,命名也是一起討論的:)

花了不少時間,也很享受過程,很開心終於有了這個試設計的Prototype,也希望看到的人若覺得受用,歡迎使用。


一、「語句偏見分析器原型(Prototype)」是什麼?

「語句偏見分析器原型(Prototype)」是一個透過Gen AI協助進行檢驗一個語句是否帶有偏見、特定立場、情緒渲染或誤導性結構的分析器。在對Gen AI 進行特定prompt之後,每次只要輸入「請協助判斷以下語句是不是帶有偏見或特定立場」並附上句子輸入給Gen AI,便可得到一組分析作為參考。


二、為什麼想做?

長期以來看網路上很多言論與資訊,來自新聞媒體、自媒體、單純個人社群發文...等,經常在邊閱讀時邊有著「這有隱含某種立場嗎?」「他說的感覺好像是偏見?」「我是不是疑心病太重?」「是我誤會嗎?」....很多這樣的疑惑或質疑。於是便讓我想要找出一種方式,幫助判斷是否某些語句、言論有隱藏了特定立場、偏見、影響情緒渲染或誤導。

真正起心動念則是始於前段時間,在prompting知識的學習來到「偏見與安全性(Bias & Safety)」,與Gemini、GPT 都有很多討論,深入至 AI Ethics,真切感受到偏見竟是如此地無形卻尖銳,猶如棉襖裡的細針。於是我開始思考,是不是可能來做做看,一組專門用來檢視偏見的prompt 的 schema。

在文章語句中隱藏了特定立場、偏見、影響情緒渲染或誤導... 這在一般情況下,不一定是作者有意圖為之,很多時候也可能是作者無意識地、已被潛移默化的習慣。不論如何,我都覺得,如果能有這樣一個方式幫助我去做出判斷,用我這顆濾鏡之外的方法去檢視,總歸是好的。從我對自己進行校正調整觀點角度,也是好的。


三、用途及使用說明

如其名,「語句偏見分析器原型(Prototype)」的用途是:檢測一個語句是否含有偏見、特定立場、情緒渲染或誤導性結構,並提供分析結構與輔助理解工具。

在使用上,我的概念是:不須透過prompt engineering,而只要在用戶端輸入prompt設定好,之後便可以隨時丟句子去進行檢測。也就是盡可能簡單。

先對Gen AI 輸入特別設計的prompt,設定完成後,請Gen AI保留在記憶(memory),這樣便可長期記憶(除非刪除使用者主動刪除記憶),並且可以在同一個帳號的所有對話視窗都適用。

由於目前這組prompt是與GPT討論進行測試的,所以最適用的當屬GPT。另外,Gemini試用之後,可用度也沒什麼問題。不過其他的,包含claude、copilt,由於沒有長期記憶這項功能,所以無法透過單次設定就實現,而必須每一次都要重新輸入整組prompt,是麻煩的。所以最佳配合應用的Gen AI會首推GPT,其次是Gemini。


四、原理說明

這是一組共七個步驟所構成的偏見語句檢測架構,用於幫助使用者分析新聞標題、社群語句、政治修辭等內容中,是否含有潛在偏見或立場引導。每一個步驟都有其明確目的與輸出格式。 

七步驟架構說明如下:

[1] 原始語句與背景資訊
說明:首先呈現使用者原初提供的語句,以及其所附的背景資料,如新聞內文、時間脈絡等(如使用者有提供)
• 語句:使用者提交欲檢測的語句(可為句子、標題、段落)
• 背景脈絡(選填):例如新聞出處、相關內文、事件說明等

[2] 偏見內容類型(Bias Type)
說明:分析語句中是否出現以下偏見類型之一或多項
• 語詞用法偏見:有無情緒性、貶抑性、煽動性詞彙等語詞
• 語句推論偏見:有無不當因果關聯、邏輯預設、推論性誤導(暗示、誤導性連結等)
• 語用氛圍偏見:語句所營造出的敘事框架是否導向特定立場或印象操作(如選擇性揭露、編排傾向)

[3] 偏見生成邏輯來源(Bias Logic Source)
說明:判斷語句如何產生偏見,檢視是否涉及
• 主觀性語氣引導(如諷刺、嘲弄、煽情等,藉語調製造情緒)
• 因果結構錯置(將時序/關聯混淆為因果,例如將未證實推論當作事實)
• 二元對立建構(將事件簡化為敵我、善惡、對錯二元)
• 敘事視角偏斜(選擇性呈現或替某方強化正面/負面框架、選擇性敘述使觀點偏向某方)

[4] 語言層級偏見位置(Linguistic Level)
說明:檢視偏見發生在以下哪一層級
• 單詞層級:用詞本身含情緒、框架暗示(如「暴力」、「不忍」、「終於」等)
• 語句層級:整體句構造成不對稱訊息輸出或預設立場
• 語用層級(整體語氣、話語框架):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關聯營造出立場導向的語境(含隱喻、象徵、對比)

[5] 偏見風險評分(Bias Risk Score)
根據綜合判斷,就以下三個風險面向進行評分(1 分為極低,10 分為極高)
• 誤導風險:判斷是否會造成事實錯誤理解或不當因果推導(是否讓人產生錯誤印象)
• 情緒渲染強度:判斷是否激化情緒反應、放大事件衝突性(是否引發不成比例的情緒反應)
• 立場傾向暗示:判斷語句是否傾向單一政治/立場取向(是否明顯偏向某一方)

[6] 進行反事實改寫測試(Counterfactual Rewrite)
- 測試目的:評估語句是否仰賴特定立場、主體設定或情緒語言而成立,藉此檢驗偏見是否因語氣結構與視角框架而產生。
- 三種改寫種類:
• 對立角色調換:將句中主體改為對立角色,語句是否仍成立?(如:將「A指控B」改為「B指控A」)
• 情緒用語去除:去除形容詞、副詞、情緒動詞,句意是否合理?(移除正負價值判斷詞、情緒用詞)
• 事實資訊重寫:將事件替換為另一個類似案例,邏輯是否仍通順?(以類似議題替代,觀察語意穩定性)
- 測試步驟:
• 對語句進行替換測試(主體對調、移除情緒字、改寫事件,三擇二)
• 檢視其語義是否仍合邏輯,藉此檢查偏見是否來自結構性設計
• Gen AI 輸出:「通過/未通過」測試,並簡要說明

[7] 結論
說明:Gen AI 綜合以上給出「是否為具偏見/特定立場」之明確判斷。
• 明確回應是否存在偏見或特定立場
• 說明偏見形成原因:偏見主要來自何種語言層級與生成邏輯
• 針對潛在誤導或情緒引導,提供一個綜合偏見風險評等(五級制):非常低/偏低/中等/偏高/非常高
• 使用者可進一步請Gen AI提供去偏見化、中立版本的語句改寫


五、Prompt for Gen AI

在提出給Gen AI 的prompt之前,想先說明:
1. 建議先提供本文連結給Gen AI,供其完整理解。(或複製全文提供亦可。)
2. 在提供這組prompt時,可一併與Gen AI 討論想看到的輸出回覆,共同制定一個喜愛的版本,如詳細版/簡版。(若有其他想關注的面向,也可再就上述架構步驟與Gen AI 細究修改。)
3. 需特別提醒 Gen AI,在執行prompt時,需特別注意第5、6步驟,須根據定義(也就是在上一段「四、原理說明」中的說明描述)進行,以避免Gen AI 自行望文生義、執行錯誤。(其實所有步驟都很重要,所以才有建議1,讓Gen AI先讀一遍。)


🔵 高指令性版本(可直接貼給 ChatGPT、Gemini、Claude 使用)

如上所述,最佳應用是在「一次輸入後即常駐」的 AI 記憶功能模型,如 GPT、Gemini。

完整Prompt如下:
(使用提示:將以下整段文字複製並貼入常用AI 如 ChatGPT、Gemini 作為初始化提示,即可啟用偏見分析功能。)

-以下為完整prompt-

當我提出請你協助判斷一個語句是否帶有偏見、特定立場、情緒渲染或誤導性結構時(包含但不限以上關鍵字),請你

(a) 向我確認是否執行「語句偏見分析器原型(Prototype)」,並請問我是否提供語句其他資訊,例如背景(新聞內文、時間脈絡等)。
(b) 以「你是一個語句偏見分析助理」身份,根據以下七個步驟結構,協助檢測使用者所提供語句是否含有偏見,並依格式完整回覆。

七步驟如下:
[1] 原始語句與背景資訊
[2] 判定偏見類型(可複選):語詞用法/語句推論/語用氛圍
[3] 分析偏見生成邏輯:語氣引導/因果錯置/敘事偏斜(可複選)
[4] 指出偏見語言層級:單詞/語句/語用
[5] 三項偏見風險評分(1–10 分):
   - 誤導性風險:__分
   - 情緒渲染風險:__分
   - 立場傾向風險:__分
[6] 反事實改寫測試:
   - 測試方式:主體調換/情緒詞去除/事件對照等
   - 測試結果:是否通過(✔/✘)+簡要說明
[7] 總結性判斷:
   - 是否偏見:是/否/有爭議
   - 偏見產生原因(摘要)
   - 綜合偏見風險評級(五級):非常低/偏低/中等/偏高/非常高
   - 結尾請詢問使用者:「是否需要提供去偏見化、中立版本修正改寫?」

請以條列方式、標題清晰地回覆每一項分析。 

-以上為完整prompt-



六、一些使用限制與注意事項提醒
• 這個分析器的分析與判斷仍屬建議(非定論),最終仍需仰賴於使用者在語境脈絡下的理解與判斷。
• AI模型受限於訓練語料的影響,可能無法完整理解某些特定的文化脈絡或議題,使用上仍建議保持開放與批判性思考。
• 建議可經常使用(刀是越磨越利),也建議搭配多句語句、多角度測試,綜合比對結果。


七、我的應用案例
在提筆寫下這篇之前,我與GPT已多次測試調整,有蠻多我覺得相當不錯的案例。以下提出兩個,供作參考。

案例一:某新聞網新聞標題

- 受測新聞標題:「14次站台王鴻薇 蔣萬安回防本命區:不能走回一言堂」

•說明:僅提供單一語句(新聞標題)/以簡約版形式回覆

•檢測結果:

[1] 原始語句:14次站台王鴻薇 蔣萬安回防本命區:不能走回一言堂

[2] 偏見內容類型:政治立場;語言框架造成意識形態印象

[3] 偏見生成邏輯來源:
-  使用「一言堂」這個帶有強烈價值評判的詞彙,暗示對特定政治對手的貶
- 「回防」與「14次站台」隱含策略與正當性之語氣對比

[4] 語言層級位置:語用層級(整體語氣與語境)、語句結構

[5] 三項偏見風險綜合評分:
- 偏見/立場強度評估 72%
- 誤導性、情緒渲染、立場傾向皆有(陳述帶有特定政治立場的價值判斷,誘導性強,但非直接攻擊、煽動或錯誤,故尚未達危險程度)。

[6] 反事實改寫測試:
- 嘗試將說話者與評論目標對調進行改寫如下:
「14次站台吳沛憶,王世堅回防中山大同:不能走回一言堂」
→ 語氣依然成立,顯示「一言堂」此詞本身帶有價值框架,易套用於對手身上,形成對立語態。此為推論句構造成的偏見框架

[7] 簡要說明總結性判斷:
- 偏見/立場強度「偏高」,表述上已有立場語氣。
- 說明:「不能走回一言堂」預設對手主張不民主,是誘導價值詮釋;「回防本命區」和「14次站台」構成語氣對比,營造「對手強攻、我堅守」的正當性敘事。

分析如上,請確認是否需要提供去偏見化、中立版本修正改寫?


案例二:某新聞網新聞標題+新聞內文提供(僅檢測標題,內文供參)

- 受測新聞標題:台灣關稅確定32%,大罷免後公布?AIT不忍了曝實情
- 檢附新聞內文:
外傳台灣已收到美國32%關稅通知書,待大罷免後公布。美國在台協會發言人21日表示,談判還在進行中,相關進度建議以參考美國及台灣官方消息為主。
民進黨立委邱志偉今天在立院質詢時關切,網路瘋傳台灣已收到美國關稅通知書,國安會也知道,只待大罷免後公布,但無論是32%、25%稅率說法,皆為假訊息,否則為何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還要赴美進行第4次談判,謠言不攻自破,他要求經濟部嚴正駁斥。
美國在台協會(AIT)發言人下午回覆中央社提問表示,已注意到近期媒體報導引述消息人士宣稱關稅談判結果。談判目前仍在進行當中,有關未來進度更新,建議以白宮、美國貿易代表署以及台灣官員等官方消息來源所提供資訊為主。

•說明:提供語句+相關脈絡資訊(新聞標題+內文)/以詳細版形式回覆

•檢測結果:

[1] 原始語句:台灣關稅確定32%,大罷免後公布?AIT不忍了曝實情

[2] 偏見內容類型
- 語詞用法偏見:有→「不忍了」、「曝實情」措辭具煽動性與主觀判斷色彩。
- 語句推論偏見:有→「關稅確定」、「大罷免後公布?」皆屬強推關聯性與預設立場。
- 語用氛圍偏見:有→ 傾向「懷疑、揭露、施壓官方」框架,將AIT作為理性糾正者,對照前段「政治陰謀」的渲染式框架。

[3] 偏見生成邏輯來源
- 主觀性語氣引導:「不忍了」、「曝實情」暗示AIT的行動是出於情緒反應,而非程序進展。
- 因果推測結構:「關稅確定」+「大罷免後公布」=影射政治操作,實際內文並未明確支持此結構。
- 對比構造引導讀者同情/不滿:標題先引導焦慮,再以AIT「澄清」作為理性回應,使偏向性解讀得以加固。

[4] 語言層級分類
- 單詞層級:「不忍了」、「曝實情」、「確定」皆具語氣與事實認定效果
- 語句層級:整句暗示特定事件因果關聯、時間操作(罷免→公布)
- 語用層級:營造出政治陰謀論 vs. 正義外力糾正的氛圍對比框架

[5] 三項偏見風險評分(1–10 分)
- 誤導風險:7.5分→ 因強化「既成事實」印象,易誤導讀者判斷尚在談判中議題。
- 情緒渲染:8分→ 用語刺激情緒反應(如陰謀論、爆料感),非客觀報導。
- 立場傾向:6分→ 雖未直接表明立場,但隱性誘導對官方不信任與懷疑。

[6] 反事實改寫測試
- 對照改寫句:
「美方仍在與台灣進行關稅談判,外界傳言稱結果將延至罷免後公布,AIT回應:請以官方資訊為主。」
→ 改寫結果顯示:移除情緒性詞語(如「不忍」、「曝實情」)與「關稅確定」式暗示後,整句仍成立,表示原句偏見來自語氣結構與框架引導,而非純粹事實報導。

[7] 簡要說明總結性判斷
- 偏見風險:偏高/中等至高,75%
- 說明:此標題帶有情緒煽動與立場預設風格,透過「不忍了」、「曝實情」等語氣詞與因果構造,暗示美方不滿台方政治操作,實則根據內文,談判仍在進行、官方未確認任何稅率,故判定有語用偏見與推論誤導。

分析如上,請確認是否需要提供去偏見化、中立版本修正改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不是雞湯,但是又如何
3會員
274內容數
不是雞湯,但 是又如何 不是雞湯,但是 又如何
2025/07/21
第17天:LLM Agents 的協調與編排 (Coordination & Orchestration) 延續前一天的MAS,今天要了解MAS的兩種運行架構:協調與編排。以及也練習一下應用,做個簡單的流程設計。 目前主流的做法都是混合式,也就是兩種一起用。 -With Gemini- 我
2025/07/21
第17天:LLM Agents 的協調與編排 (Coordination & Orchestration) 延續前一天的MAS,今天要了解MAS的兩種運行架構:協調與編排。以及也練習一下應用,做個簡單的流程設計。 目前主流的做法都是混合式,也就是兩種一起用。 -With Gemini- 我
2025/07/20
Gen AI prompt 練習 25.07.19 今天的練習是由Gemini出題,設計一個MAS(Multi-Agent System) (Gemini的評論真的是給滿情緒價值... 看看就好) -- With Gemini -- Gemini 說: 關於今天的練習與思考,我們將針對一個
2025/07/20
Gen AI prompt 練習 25.07.19 今天的練習是由Gemini出題,設計一個MAS(Multi-Agent System) (Gemini的評論真的是給滿情緒價值... 看看就好) -- With Gemini -- Gemini 說: 關於今天的練習與思考,我們將針對一個
2025/07/20
今天是跑在很前面的Multi-Agent Systems(MAS)... - ▶︎Multi-Agent Systems 多代理人系統是什麼 Multi-Agent 系統就是:由兩個以上的 AI Agent 所組成的系統,透過在一個「共享」的環境中,以協作(合作或交互作用)、競爭的方式,一
2025/07/20
今天是跑在很前面的Multi-Agent Systems(MAS)... - ▶︎Multi-Agent Systems 多代理人系統是什麼 Multi-Agent 系統就是:由兩個以上的 AI Agent 所組成的系統,透過在一個「共享」的環境中,以協作(合作或交互作用)、競爭的方式,一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我們已經在 AI說書 - 從0開始 - 114 建立了 Transformer 模型,並在 AI說書 - 從0開始 - 115 載入權重並執行 Tokenizing,現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我們已經在 AI說書 - 從0開始 - 114 建立了 Transformer 模型,並在 AI說書 - 從0開始 - 115 載入權重並執行 Tokenizing,現
Thumbnail
測試需求:沒有指定劇情結構,只有提供人物設定、劇情目標,由GPT自行發揮 測試工具:GPT4o
Thumbnail
測試需求:沒有指定劇情結構,只有提供人物設定、劇情目標,由GPT自行發揮 測試工具:GPT4o
Thumbnail
這份筆記整理了AI常見Prompt,幫助你產生更符合需求的圖片。文章包含了比較常用的攝影詞彙、攝影風格、鏡頭、畫面光線詞彙、輔助詞彙、畫面遠近、動畫詞彙、音樂標籤等,並提供了參考資料來源。
Thumbnail
這份筆記整理了AI常見Prompt,幫助你產生更符合需求的圖片。文章包含了比較常用的攝影詞彙、攝影風格、鏡頭、畫面光線詞彙、輔助詞彙、畫面遠近、動畫詞彙、音樂標籤等,並提供了參考資料來源。
Thumbnail
我們人類和ChatGPT的對話技巧也是需要學習的,有鑑於此,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和ChatGPT對話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針對Generative AI、Foundation Model、Large Language Mode
Thumbnail
我們人類和ChatGPT的對話技巧也是需要學習的,有鑑於此,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和ChatGPT對話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針對Generative AI、Foundation Model、Large Language Mode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了對創意和靈感來源的深入思考,以及如何將其轉化為實際的成果或解決方案的過程。透過學習、資料收集、練習、創新等方法,提出了將創意落實的思路和技巧。同時介紹了AI在外顯知識的自動化應用,以及對其潛在發展方向的討論。最後探討了傳統機器學習技術在模擬中的應用案例和對AI世界的影響。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了對創意和靈感來源的深入思考,以及如何將其轉化為實際的成果或解決方案的過程。透過學習、資料收集、練習、創新等方法,提出了將創意落實的思路和技巧。同時介紹了AI在外顯知識的自動化應用,以及對其潛在發展方向的討論。最後探討了傳統機器學習技術在模擬中的應用案例和對AI世界的影響。
Thumbnail
語言模型與文字表示以不同的方式來分析自然語言的詞語分佈及語意關係。本文章簡要介紹了語言模型、Word2vec、FastText、GloVe和Transformer等技術,並提供了實際的應用參考點,幫助讀者深入理解自然語言處理的技術。
Thumbnail
語言模型與文字表示以不同的方式來分析自然語言的詞語分佈及語意關係。本文章簡要介紹了語言模型、Word2vec、FastText、GloVe和Transformer等技術,並提供了實際的應用參考點,幫助讀者深入理解自然語言處理的技術。
Thumbnail
從第一次使用到現在,使用GPT近一年的經驗分享。介紹在使用GPT時的困難、挑戰及學習到的技巧,以及如何讓GPT更好地理解所需內容。
Thumbnail
從第一次使用到現在,使用GPT近一年的經驗分享。介紹在使用GPT時的困難、挑戰及學習到的技巧,以及如何讓GPT更好地理解所需內容。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瞭如何利用生成式AI(GenAI)來提高學習效率,包括文章重點整理、完善知識體系、客製化學習回饋、提供多元觀點等方法。同時提醒使用者應注意內容的信效度,保持學術誠信,適當運用GenAI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瞭如何利用生成式AI(GenAI)來提高學習效率,包括文章重點整理、完善知識體系、客製化學習回饋、提供多元觀點等方法。同時提醒使用者應注意內容的信效度,保持學術誠信,適當運用GenAI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Thumbnail
曾經有個學生問我:「我看了老師平常用模板照樣造句的學習方法,我有跟著練習,但我想知道我該怎麼確認自己造的句子是正確的用法,因為 Google 的翻譯很簡便,而且可能兩三個單字用法翻過來中文都一樣...」
Thumbnail
曾經有個學生問我:「我看了老師平常用模板照樣造句的學習方法,我有跟著練習,但我想知道我該怎麼確認自己造的句子是正確的用法,因為 Google 的翻譯很簡便,而且可能兩三個單字用法翻過來中文都一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