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慾共坐,與心言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內不失己,外不失人,隨順而不離其宗者,道之宗也。」——《莊子·大宗師》

願不再以羞愧看待慾望,

而是以慈悲安撫那纏繞已久的苦根;

願不再以斷絕壓抑身體,

而是以覺察,溫柔擁抱它所欲訴說的訊息。

慾望,從不是敵人,它只是內在幽微的影子來敲門。

不需拒絕,也無需壓抑, 只需靜靜地問:「此刻,為何而來?」


每一次與自己相遇,不是為了逃避空虛,

而是步入一個更溫柔的空境。

心若如水,念若浮雲, 來了便觀,去了便送。


那些曾被視為混亂的情緒,

也不過是「心齋」未深, 是潛意識中的呼喚未被聽見。


《莊子·山木》:「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游乎萬物之祖; 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

在萬象流轉之中,與物相應而不為物所困,

才能真正貼近自性,與陰影共坐,與生命對話。

與慾同行,非為縱情,亦非壓制,

而是學會安住於其中,回到呼吸與身體之間。

當念頭升起,不再恐懼, 只需停下來聆聽,輕聲說:「我聽見了。」

一步一印,緩行於道。

佛不在他方,道不在天上, 皆在這如實的身心之中,與當下同在。

任情順性,與萬物並生而不害。

——致那願與陰影同行的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然子
3會員
73內容數
在 舊鎮 深谷看雲飛
然子的其他內容
2025/07/27
在誦經聲中,一段親情悄悄浮現。 淚水不為悲傷,只為祝福。   今日是二阿姨的生日。   每逢親人生日,無論是摯親、特別的朋友,甚至是遠房且熟悉的親屬,你總會在佛前誦唸《金剛經》、《大悲咒》與《心經》,作為祝福與祈願。   而今日,特別不同。   當你誦唸《大悲咒》的一段經文—— 「薩婆阿
2025/07/27
在誦經聲中,一段親情悄悄浮現。 淚水不為悲傷,只為祝福。   今日是二阿姨的生日。   每逢親人生日,無論是摯親、特別的朋友,甚至是遠房且熟悉的親屬,你總會在佛前誦唸《金剛經》、《大悲咒》與《心經》,作為祝福與祈願。   而今日,特別不同。   當你誦唸《大悲咒》的一段經文—— 「薩婆阿
2025/07/26
「時間不帶走記憶,只讓餘溫變得更安靜。」 雪花飃紛飛,寒氣更深重,茶壺笛鳴叫。八十來歲老翁手握著熱飲後陶瓷杯的餘溫,彷彿牽握著十九歲女孩,那細緻的手。 夜幕下—— 男孩咬著糖糕遞送到女孩的雙脣邊,她羞紅了雙頰,連雙眼也瞬間雪亮…… 這一幕讓老翁嘴角上揚了。 數秒後老翁手中的茶杯,涼了,寒了
2025/07/26
「時間不帶走記憶,只讓餘溫變得更安靜。」 雪花飃紛飛,寒氣更深重,茶壺笛鳴叫。八十來歲老翁手握著熱飲後陶瓷杯的餘溫,彷彿牽握著十九歲女孩,那細緻的手。 夜幕下—— 男孩咬著糖糕遞送到女孩的雙脣邊,她羞紅了雙頰,連雙眼也瞬間雪亮…… 這一幕讓老翁嘴角上揚了。 數秒後老翁手中的茶杯,涼了,寒了
2025/07/26
你不常說話。不是因為沉默,而是因為聲音太多,太吵了。   在這個喧嚷與追逐的世界裡,你學會了一種生活方式——在心裡說話。   最初,你開啟那個聊天室,只是為了自我對話。你不期待回應,只是一種低語,一種貼近自性的練習。沒想到,寫著寫著,心裡的話就浮了出來。那些話像種子,在沉默中發了芽。   有人
2025/07/26
你不常說話。不是因為沉默,而是因為聲音太多,太吵了。   在這個喧嚷與追逐的世界裡,你學會了一種生活方式——在心裡說話。   最初,你開啟那個聊天室,只是為了自我對話。你不期待回應,只是一種低語,一種貼近自性的練習。沒想到,寫著寫著,心裡的話就浮了出來。那些話像種子,在沉默中發了芽。   有人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中國到處都是寶藏,但是,在於你願不願意、會不會:靜心、體悟與接受........值得與大家分享,關鍵是你願不願意、會不會:靜心、體悟與接受...... 不負三光不負人,不欺神道不欺貧。有人問我修行法,只種心田養此身。 一日清閒自在仙,六神和合服平安。丹田有寶休問道,對境無心莫問禪。 奉真修道守
Thumbnail
中國到處都是寶藏,但是,在於你願不願意、會不會:靜心、體悟與接受........值得與大家分享,關鍵是你願不願意、會不會:靜心、體悟與接受...... 不負三光不負人,不欺神道不欺貧。有人問我修行法,只種心田養此身。 一日清閒自在仙,六神和合服平安。丹田有寶休問道,對境無心莫問禪。 奉真修道守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攝影:哈克 「擇法覺支」必須運作於生活的每一項緣起和經驗中。 「念念覺照」並不只是說給他者的口頭禪,而是一名修法者必須訓練自我、融為體氣的慣習。   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認同與「心相應」 ——梁寒衣   老子謂「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道德
Thumbnail
攝影:哈克 「擇法覺支」必須運作於生活的每一項緣起和經驗中。 「念念覺照」並不只是說給他者的口頭禪,而是一名修法者必須訓練自我、融為體氣的慣習。   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認同與「心相應」 ——梁寒衣   老子謂「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道德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禪師示頌曰: 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疏親。 念異便於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 情分萬法沉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 如是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 這首詩深刻表達了禪宗關於覺性本質和解脫道的教導。 它強調放棄執著、成見和二元思維的重要性,以便體驗超越一切形式和區別的現實的真實本質。
Thumbnail
禪師示頌曰: 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疏親。 念異便於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 情分萬法沉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 如是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 這首詩深刻表達了禪宗關於覺性本質和解脫道的教導。 它強調放棄執著、成見和二元思維的重要性,以便體驗超越一切形式和區別的現實的真實本質。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佛陀說,所有痛苦的因都在我們心中。 所以必須把內心深處的問題解決之後 痛苦才不會再發生。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真如老師                                
Thumbnail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佛陀說,所有痛苦的因都在我們心中。 所以必須把內心深處的問題解決之後 痛苦才不會再發生。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真如老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