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一來怎麼辦?莊子的「空船心法」,救回你的內在平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職場上,總會遇到一些讓人煩心的時刻。

你傳訊息給同事,對方明明在線上卻不回,心裡開始很不舒服。寄信給客戶,三天沒有回音,越想越焦慮。 在會議上提出建議,卻沒人回應,心裡忍不住悶悶不樂。

於是,煩躁、不安、懷疑的情緒慢慢浮現,甚至開始覺得:「他們是不是根本不尊重我?」但其實,你面對的,並不是針對,而是一艘「空船」

在《莊子.山木》裡,有一段非常著名的寓言。

原文說:「方舟而寄於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偏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則呼張歙之,一呼而不聞,再呼而不聞,於是三呼邪,則必以惡聲水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虛,而今也實。仍能虛己以由是,其孰能害之?」

意思是這樣的:

你坐在一艘小船上,靜靜地漂浮在河中央。遠方出現另一艘船,正慢慢地朝你靠近。你發現它的方向不太對,眼看就要撞上來了,於是你立刻大聲喊:「喂,小心一點。」可是對方沒有反應。

你提高音量,再喊一次,對方依然沒有動作。第三次,你氣得大罵:「到底有沒有聽到啊?」此時,你滿腔怒火已經升到頂點。

終於,船撞了上來。你怒氣沖沖地朝那艘船看過去,準備對船上的人發洩怒氣。結果你發現,那是一艘空船,根本沒有人。

就在那一瞬間,你的怒火突然熄滅了。你知道,這不是誰的錯,也沒有人在針對你,只是一艘無人駕駛的船剛好飄了過來。你並不是真的在氣那艘船,而是氣自己「以為有人故意不理你」。

莊子的這段故事,道出了我們在職場上經常出現的一種情緒誤解,把「空船」誤認為「有人駕駛的船」。我們總是太快用自己的視角去解讀別人的行為,甚至還沒問清楚、搞明白,就先讓情緒反應跑在前頭。

很多讓我們感到不舒服的互動,其實未必是對方的惡意,而是我們內心那個敏感的自己,自動啟動了「被針對」的預設。這樣的解讀,會讓情緒不斷累積,也會影響我們對他人的信任與合作意願。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莊子在文末說:「若能虛己以由是,其孰能害之?」意思就是說,如果我們遇到事情都能像面對空船那樣,不預設、不執著、不急著反應,那麼很多的衝突其實就不會發生,很多情緒也不會升起。

這並不是說要我們冷漠、逃避,或者放棄溝通,而是提醒我們,先讓自己不被情緒綁架,再來選擇怎麼回應世界。所以,當你下次再遇到未讀不回、被忽略、被冷處理的時刻,不妨先問問自己:

「我是在氣對方的行為,還是氣自己沒被回應的期待?」

「如果我把這件事當成『空船』撞來,我還會那麼不舒服嗎?」

學會把一些看似冒犯的行為,暫時放在「未必是針對我」的位置上,你會發現,心裡變得寬了,氣也少了,理解與溝通的空間也多了。

說不定你沒有注意到,那位同事那天正忙著處理緊急案件,根本沒看手機;客戶可能被突如其來的會議綁住,根本還沒來得及回信。他們不是不理你,只是剛好還沒能回應你。

與其困在情緒裡讓自己受苦,不如退一步,練習「虛己」,給事情多一點空間,也給彼此多一點理解。當我們不再輕易被撞動情緒,就更能穩穩地掌舵自己的人際航道。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瑞丘・生涯大小事沙龍
5會員
27內容數
我將在這持續分享職場觀察、學習成長與職涯發展相關的內容,透過我的實務經驗與專業視角,陪你一起釐清方向、發掘潛力,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生涯路徑。希望這裡的文字與對話,能成為你前行路上的陪伴與支持。
2025/07/27
四十歲才想轉換跑道,會不會來不及了?你可能這樣問自己。但你擁有的職場歷練、穩健心態與成熟的溝通能力,反而是跨行轉職最需要的關鍵武器。這篇文章教你如何盤點技能、調整履歷、建立人脈,讓你將過去的經驗轉化成全新的職涯競爭力。不要懷疑自己,現在就是你重新出發的最佳時機!
Thumbnail
2025/07/27
四十歲才想轉換跑道,會不會來不及了?你可能這樣問自己。但你擁有的職場歷練、穩健心態與成熟的溝通能力,反而是跨行轉職最需要的關鍵武器。這篇文章教你如何盤點技能、調整履歷、建立人脈,讓你將過去的經驗轉化成全新的職涯競爭力。不要懷疑自己,現在就是你重新出發的最佳時機!
Thumbnail
2025/07/26
當我們年紀漸長,卻開始由年輕主管帶領,內心或許會有些不適與掙扎。這篇文章分享在面對「主管比自己年輕」時,如何調整心態、看見自己的價值,並找到與新世代共事的平衡點。你會發現,年齡不是問題,願意學習與合作,才是讓自己持續前行的關鍵。
Thumbnail
2025/07/26
當我們年紀漸長,卻開始由年輕主管帶領,內心或許會有些不適與掙扎。這篇文章分享在面對「主管比自己年輕」時,如何調整心態、看見自己的價值,並找到與新世代共事的平衡點。你會發現,年齡不是問題,願意學習與合作,才是讓自己持續前行的關鍵。
Thumbnail
2025/07/22
退休不只是年齡到了才需要思考的問題,每個人都可以在任何年齡練習更貼近自己的生活方式。文章探討退休的真諦,並非做想做的事,而是放下不想做的事,找回生活主導權。從減法練習開始,選擇想留下的事物與價值,過精采的人生。
Thumbnail
2025/07/22
退休不只是年齡到了才需要思考的問題,每個人都可以在任何年齡練習更貼近自己的生活方式。文章探討退休的真諦,並非做想做的事,而是放下不想做的事,找回生活主導權。從減法練習開始,選擇想留下的事物與價值,過精采的人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在這個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我們經常因外界壓力而情緒波動,迷失自我。但學會冷靜應對是掌握自己命運的關鍵,而這需要不斷的練習和鍛鍊。
Thumbnail
在這個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我們經常因外界壓力而情緒波動,迷失自我。但學會冷靜應對是掌握自己命運的關鍵,而這需要不斷的練習和鍛鍊。
Thumbnail
「令人困擾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對事件的判斷。」 從有意識練習覺察情緒, 我回顧過去歷程有段時間情緒就像走火入魔變得極端, 從原本生氣頻率高到壓抑情緒, 又或是壓抑情緒到盡情發洩甚至放棄; 用生氣的方式希望對方照著你的方式做; 不論哪種方式或許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應對方式, 從而不知如何改善。
Thumbnail
「令人困擾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對事件的判斷。」 從有意識練習覺察情緒, 我回顧過去歷程有段時間情緒就像走火入魔變得極端, 從原本生氣頻率高到壓抑情緒, 又或是壓抑情緒到盡情發洩甚至放棄; 用生氣的方式希望對方照著你的方式做; 不論哪種方式或許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應對方式, 從而不知如何改善。
Thumbnail
生活裡本就存在著大大小小的煩心事,在人與人的互動間,一不小心可能就觸碰到他人的情緒開關。 我們都不是對方,也無法時刻覺察到對方所處的情緒狀態。當自己知道情緒上來時,適時的告知對方,提出需求,讓彼此暫時離開當下所處的環境。除了能避免因為情緒當下說出傷害彼此的話,也能避免自己做出錯誤的決定。 當你清
Thumbnail
生活裡本就存在著大大小小的煩心事,在人與人的互動間,一不小心可能就觸碰到他人的情緒開關。 我們都不是對方,也無法時刻覺察到對方所處的情緒狀態。當自己知道情緒上來時,適時的告知對方,提出需求,讓彼此暫時離開當下所處的環境。除了能避免因為情緒當下說出傷害彼此的話,也能避免自己做出錯誤的決定。 當你清
Thumbnail
生活中常常會發生令人沮喪的事情,但我們可以透過調整情緒和觀點來改善心情。這篇文章分享了一個同事間風波的故事,並提供了幾個做情緒的主人的方法,包括深呼吸和說出不快的原因。
Thumbnail
生活中常常會發生令人沮喪的事情,但我們可以透過調整情緒和觀點來改善心情。這篇文章分享了一個同事間風波的故事,並提供了幾個做情緒的主人的方法,包括深呼吸和說出不快的原因。
Thumbnail
瞭解消極情緒的重要性,如何正確面對消極情緒,並運用心理學技巧來應對。
Thumbnail
瞭解消極情緒的重要性,如何正確面對消極情緒,並運用心理學技巧來應對。
Thumbnail
在職場中或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情緒高漲的時刻。面對不同的觀點和情緒激動的對話,如何有效地溝通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技能。特別是在當今社會,隨著壓力和節奏的加快,學會如何在激動時刻保持冷靜並將無理對待轉化為相互尊重,對於建立和維護穩定的人際關係至關重要 ▍理解背後的情緒 首先,理解對方行為背
Thumbnail
在職場中或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情緒高漲的時刻。面對不同的觀點和情緒激動的對話,如何有效地溝通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技能。特別是在當今社會,隨著壓力和節奏的加快,學會如何在激動時刻保持冷靜並將無理對待轉化為相互尊重,對於建立和維護穩定的人際關係至關重要 ▍理解背後的情緒 首先,理解對方行為背
Thumbnail
情緒可以是一種恐懼症;但也是可以一種動力、一種把事情做好的助力。要如何面對自身的情緒、處理跟他人之間的情緒,在這本書裡可以看到作者分享許多研究跟具體內容,希望能讓每個人都去認識情緒為何?並且不再飽受情緒困擾。
Thumbnail
情緒可以是一種恐懼症;但也是可以一種動力、一種把事情做好的助力。要如何面對自身的情緒、處理跟他人之間的情緒,在這本書裡可以看到作者分享許多研究跟具體內容,希望能讓每個人都去認識情緒為何?並且不再飽受情緒困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