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上,總會遇到一些讓人煩心的時刻。
你傳訊息給同事,對方明明在線上卻不回,心裡開始很不舒服。寄信給客戶,三天沒有回音,越想越焦慮。 在會議上提出建議,卻沒人回應,心裡忍不住悶悶不樂。
於是,煩躁、不安、懷疑的情緒慢慢浮現,甚至開始覺得:「他們是不是根本不尊重我?」但其實,你面對的,並不是針對,而是一艘「空船」。在《莊子.山木》裡,有一段非常著名的寓言。
原文說:「方舟而寄於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偏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則呼張歙之,一呼而不聞,再呼而不聞,於是三呼邪,則必以惡聲水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虛,而今也實。仍能虛己以由是,其孰能害之?」
意思是這樣的:
你坐在一艘小船上,靜靜地漂浮在河中央。遠方出現另一艘船,正慢慢地朝你靠近。你發現它的方向不太對,眼看就要撞上來了,於是你立刻大聲喊:「喂,小心一點。」可是對方沒有反應。
你提高音量,再喊一次,對方依然沒有動作。第三次,你氣得大罵:「到底有沒有聽到啊?」此時,你滿腔怒火已經升到頂點。
終於,船撞了上來。你怒氣沖沖地朝那艘船看過去,準備對船上的人發洩怒氣。結果你發現,那是一艘空船,根本沒有人。
就在那一瞬間,你的怒火突然熄滅了。你知道,這不是誰的錯,也沒有人在針對你,只是一艘無人駕駛的船剛好飄了過來。你並不是真的在氣那艘船,而是氣自己「以為有人故意不理你」。
莊子的這段故事,道出了我們在職場上經常出現的一種情緒誤解,把「空船」誤認為「有人駕駛的船」。我們總是太快用自己的視角去解讀別人的行為,甚至還沒問清楚、搞明白,就先讓情緒反應跑在前頭。
很多讓我們感到不舒服的互動,其實未必是對方的惡意,而是我們內心那個敏感的自己,自動啟動了「被針對」的預設。這樣的解讀,會讓情緒不斷累積,也會影響我們對他人的信任與合作意願。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莊子在文末說:「若能虛己以由是,其孰能害之?」意思就是說,如果我們遇到事情都能像面對空船那樣,不預設、不執著、不急著反應,那麼很多的衝突其實就不會發生,很多情緒也不會升起。
這並不是說要我們冷漠、逃避,或者放棄溝通,而是提醒我們,先讓自己不被情緒綁架,再來選擇怎麼回應世界。所以,當你下次再遇到未讀不回、被忽略、被冷處理的時刻,不妨先問問自己:
「我是在氣對方的行為,還是氣自己沒被回應的期待?」
「如果我把這件事當成『空船』撞來,我還會那麼不舒服嗎?」
學會把一些看似冒犯的行為,暫時放在「未必是針對我」的位置上,你會發現,心裡變得寬了,氣也少了,理解與溝通的空間也多了。
說不定你沒有注意到,那位同事那天正忙著處理緊急案件,根本沒看手機;客戶可能被突如其來的會議綁住,根本還沒來得及回信。他們不是不理你,只是剛好還沒能回應你。
與其困在情緒裡讓自己受苦,不如退一步,練習「虛己」,給事情多一點空間,也給彼此多一點理解。當我們不再輕易被撞動情緒,就更能穩穩地掌舵自己的人際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