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有五天,都在朋友的劇組中擔任生活製片小助理。
因為朋友正在畢製的水深火熱與燒錢,前一個月我便主動表示可以幫忙,也能藉此機會蹲點、觀察這個行業的生態。
以下是我在這次體驗中的三個觀察與收穫。
(備註:由於簽署保密協議,以下分享不會提到劇情、場景、演員等資訊)
[1] 體力與腦力活兼具
由於拍片時長,加上過程中的各種調整與突發狀況,體力、專注力、細心度、靈機應變等綜合能力,往往需要持續 9-12 小時的投入運作。
即便會預估換場、take 的數量與時間,實際情況也往往會出現落差,這意味著很難有所謂的規律節奏,或是按表操課。
對於偏好變化的人來說,這可能是種刺激,反之,對於偏好規律、期待可預測的人來說,這可能會覺得壓力山大。
我自己偏向前者,只是久違地感受到身體的疲累,每天回家都想倒頭就睡。
[2] 打群架的自由工作者
我覺得最有趣的發現之一是:大部分的劇組工作人員是透過人際網絡來接案。
也因為戲劇/電影製作高度仰賴團體合作,即便是自由工作者,也難以完全脫離群體工作的模式。
隨著這些的特徵與模式,除了本身的專業能力以外,也非常吃持續累積的信任與口碑。
[3] 一群專業者的共同創作
即便有劇本,有導演,但其實畫面與聲音的最終呈現,是仰賴拍攝當下的演員、副導、場記、攝影、燈光、收音、美術到後期製作,各自發揮專業,共同完成大銀幕上的成果。
那並非單純跟著劇本、分鏡圖的要求來執行,而是從基本的連戲、穿幫檢視,到不同版本的詮釋、實驗,以及美感氛圍等,更核心的是集體創作與品質追求。
總結
雖然不確定未來是否還有機會再參與劇組,但這次經驗讓我對拍片現場,有了從未想過的實感與敬意。
未來如果遇到對劇組工作感興趣的人,我想這段經驗能成為我理解這個產業時,更貼近現場的參照與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