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很多人在討論找實習、找第一份工作。
不少人都反映出「我怎麼辦?這樣好嗎?」的焦慮。
我個人認為,這些感覺沒有對錯,
但如果能弄清楚,這份焦慮是怎麼回事,
才有機會好好應對,避免惶惶不安,最後身心俱疲。
首先,我們先簡單釐清,那份焦慮到底是什麼?
- 擔心自己落後? → 可能是關於進度感、比較心態
- 怕錯過機會?→ 可能是關於風險評估、恐懼
- 懷疑自己的方向?→ 可能是關於選擇的不確定性
- 羨慕他人的種種?→ 可能是關於彼此的條件不對等
焦慮可能是上述幾種的混合,
也可能來自:自己是真的渴望?還是「我覺得我應該要」?
(類似的 OS 也包含:「別人都有,我也不能沒有」、「跟不上就落伍了」等等)
如果是後者,往往摻雜了社會觀感和期待,但這是最複雜,也無解的。
唯有進一步拆解,才能更清楚知道,這份焦慮到底在提醒我們什麼。
此外,很多人會說「慢慢來,沒關係」。
但現實中,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慢下來的條件。
所以,我們才會更需要釐清焦慮來自哪裡,
讓自己在有限的能量與條件下,把資源放在真正重要的地方。
說真的,社群大多報喜不報憂,加上演算法推播,
很多時候,我們也未必清楚自己被什麼資訊包圍。
因此,別人的成果,就真的只是別人的,與我們無關。
我們唯一能掌握的,是自己怎麼想、怎麼做。
(我知道這聽起來像廢話,但它真的很、重、要)
如果焦慮感還在,以下有幾個初步做法,
可以幫助我們慢慢聚焦在自己身上:
[1] 把目標切小:小到是每週或是每日可以衡量的程度。
舉例來說:希望兩個月內找到實習,縮小目標後,可能會變成每週要投遞 10 個實習機會。
或是:一個月內要上完整個線上課程,縮小目標後,變成每天都要完成一個章節。
[2] 定期回顧:以每週/每日為週期,去看看自己這段時間有哪些行動與推進,過程中有哪些挑戰和學習,以及心情變化如何。
[3] 遠離焦慮源:如果看社群,或是和特定人群接觸,會刺激甚至放大焦慮,請慢慢遠離,讓自己在脆弱時,可以更專心照顧自己的身心與注意力。
作法很多,我個人嘗試過,也比較有效的是:
- 刪掉手機 app,只用網頁瀏覽
- 手機旁邊放書(或是其他對自己有誘因的物品),降低下意識拿起手機
- 降低社交頻率,確保自己能有充電的時間與空間
- 朋友圈維持 8-9 成「願意理解、支持自己」的人們
希望這些釐清與方法,能協助你,更有頭緒地和自己的焦慮相處,
甚至有機會和它手牽手,走向自己期待的地方。
在此,與你擁抱。
如果你希望有人一起來釐清職涯相關的困擾,歡迎透過諮詢表單: https://forms.gle/7ZkWZGABeb3mxB759 來開啟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