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遇過不少個案,都提到自己曾用 AI 工具來釐清職涯。
但還是感到困惑、卡住,或是缺少方向感和具體作法,於是決定找人諮詢或聊聊。
觀察超過半年,我發現可能是以下六個原因,讓人就算使用 AI,也未必每次都能達成期待:
- 問題定義:很多人關注「找答案、找做法」,但關鍵其實在於:問題定義的清晰度。常常有人以為問題是 A,但其實混合了 ABC。問題不清晰,AI 也很難理出頭緒。
- 淺層問題:如果無法拆解自己的處境,找到的解法可能只處理到淺層,而非卡住的核心。於是一段時間後,類似的卡住可能再次浮現。
- 強化偏好:AI 有高機率順著我們的偏好回答,在我們過於理性/感性,再加上沒有使用框架平衡的情況下,可能會強化原有偏好,忽略自己的盲點,以及認知以外的可能。
- 觀察有限:AI 只能根據我們輸入的文字和資料庫來推導。除非,我們夠誠實,同時能深入自我覺察,然後把這些都轉化成明確語句,不然 AI 未必能正確解讀我們的深層動機、情緒,以及沒說出口的感受與價值觀。
- 情感平衡:如果我們沒意識到,情緒對於自己做決定的影響性,再加上 AI 對於情感的理解有其侷限,可能會做出過於理性,但自己未必真心認同的結論。
- 缺乏脈絡:在 AI 缺乏對我們脈絡的理解與掌握的情況下,如果沒有主動補充資訊,產生的建議可能難以貼近需求,甚至忽略對我們真正重要的面向。
如果曾因為上述而卡住,每個原因其實都有對應作法,來讓對話更有效、聚焦。
但這些做法沒有速解,並不是透過幾個 prompt,就能馬上達成期待。
會需要我們持續練習與強化:如何定義與解決問題、培養邏輯思考,以及自我覺察。
如果發現,靠自己跟 AI 還是很難應對現況,或許我們需要的,是個能一起看清局面的人,陪我們理清頭緒,找出下一步。
如果你有職涯上的挑戰或困擾,歡迎透過諮詢表單來展開對話: https://forms.gle/7ZkWZGABeb3mxB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