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曾有「大失所望」的心情嗎?
突然得知事實後,心頭不由得一緊,霎時無法言語⋯⋯接著,一股強烈的落差感來襲。一直問:「怎麼會這樣?」
事前看起來「應該怎樣」的期望,最終結果卻「不是這樣」,甚至「完全相反」!
滿腔熱情換來鋪天蓋地潑下的寒冰,彷彿被重甩了一巴掌後跌落在地。
一時雖說不出話來,卻阻擋不了腦海中盤旋不已的「為什麼⋯⋯」
氣憤、傷心、胸悶、自責,上天下地不斷反省「到底是哪裡做錯?」
甚至自我懷疑,對未來失去信心。
如果你最近也有這樣的狀態,不妨看看以下的練習與思維。
#一、允許自己失望與難過
悶悶不樂時,不妨坦誠:「我心情不好。」別壓抑,或用倒頭就睡來逃避。
當然你可以睡覺,好好休息,但若覺得痛心、氣餒,或憤憤難平,先要願意接受這些情緒。
有機會的話,就讓情緒自然流露。
#練習
A 把情緒說出來,對信任的人傾訴。或用唱歌、跳舞、運動、書寫來幫助自己釋放情緒。
B 四處逛逛、看看、吃吃,把注意力放散、放鬆。
#回到每天休養生息的軌道,歸於平靜與穩定。
#二、釐清期望與現實的落差
情緒穩定了,有空時可想想:
- 我最初的期望是什麼?
- 如今回看,我有保持初心嗎?
能這樣去「整理想法」即可跳脫情緒漩渦;從失望回到有希望,從模糊變成具體經驗。
如此,就算跌了一跤,也不算白跌;會因此更有智慧。
最後結果如果與期望相差很大,那很可能這個過程已經把最初的期望過度膨脹了。
人心本就難測,民主社會又這麼複雜。個人就是盡一己之力,問心無愧就好。
#無欲行動瑜伽
很多經典都講過,我們做人做事只要憑良心,不去計較一時的結果,那到最後反而會有最好的結局。
然而,行動瑜伽裡的「無欲」並不是沒有欲望。
反而,你要去確認自己有什麼欲望,好好地去實現它。
所謂「無欲行動瑜伽」的重點其實是:
*行動時要關注的是行動本身,不是成果。
*摒棄或執著於成果,決定了你的狀態是平靜或被束縛。
換言之,行動時不要想會得到什麼成果,而是專注於把事情做好,而且
#不要覺得一時的成敗就永遠不變。(註一)
以後怎樣都不一定。
#三、實踐無壽者相的心法
章成禪師在《金剛經》(註二)的解釋更接地氣:
「所以,『無壽者相』在生活層面來說,就是『不要在意結果地去做事』——當下做當下的事即可。」
社會上有些職業的性質就是要助人的,譬如老師、社工、慈善、公民團體等等。
懷有理想的人出錢出力去助人,真正令人欽佩,但到後來也可能變得無比沉重。
有些人會被無力感壓垮,再也不願付出一丁點;
有些則繼續奮不顧身,卻把自己燃燒殆盡,把人生活得苦澀。
其實,助人者要練習「無壽者相」這個心法,才能發揮一步一腳印那種長期複利的力量;
另外,不損耗自己之餘,還能不斷滋養自己的成熟與成長。
這需要更長遠的眼光與耐力⋯⋯非常不容易。
然而,真正瞭解其不易者,就不會怪罪「溫良恭儉讓」,覺得是因此被欺侮,
就也要變臉、放棄自己的「格」?!
而是裡面有更細緻的地方,難以被看見。
#對照之必要
這個世界永遠都有「二元對立」。回想一下最近的大罷免投票。
看見「不同意罷免」開出來的各個票數全都比「同意罷免」來得高,那時,你的心情是?
如果覺得「贏了!」那麼,除了大喜,你有「學」到什麼嗎?
如果覺得失望、沮喪;那麼,除了大失所望,你有「學」到什麼嗎?
無論悲喜,都不要沉浸在情緒裡不走,要起身去看清楚「那個對照」。
也就是那個刺眼的高票數與其背後的人們(或低票數那一方)
因為那裡面就藏著「你需要知道的部分」,也就是你的「對照」(註三)。
二元化簡化了背後更廣、更複雜的人心。
同意罷免者不見得就支持執政黨,不同意罷免者也不一定就認同在野黨。
如果你能看見「同意」或「不同意」背後的人們,雖然表面上與你不同,
但與你相同的地方其實更多。甚至人家也是努力工作,養家活口,
或曾為了社會捐過很多錢、出過很多力⋯⋯
那還會只是看到表面差異就大罵對方嗎?
雙方能否彼此尊重是其一,更重要的是,「你願不願意瞭解你的對立面」;
其實,這才是能提升你的部分。
對方可以是你的對照,也可以為你所用。
#瞭解對立面,才能轉動僵局
人生的起伏動盪,那個背後有一股運行力量,可稱之為「太極」。
我們每一個人都很自然地會獻身(陷身)於某一個領域、範疇,
也就很容易地相信某一套知識體系或價值觀就是最好的,甚至也覺得會對全世界最好⋯⋯
但是到了某個點,你就會轉不動。
事實是,因為身在此山中,你其實看不出來有任何失衡之處;
那也就不會思考對策去平衡了。
換言之,一時的贏輸是表面的。要能突破表面,願意去瞭解對方,你自己才能走上去。
有投票、沒投票也是對照。相對於有投票,沒投票的人群也是值得去瞭解的。
為什麼說「勝不驕」?
因為勝方要做的事是要擺脫表面優勢,願意俯身去看清楚敗方,
而不是陷在大喜過望,更不是去耀武揚威⋯⋯
為什麼說「敗不餒」?不氣餒,不是硬拖著殘兵去戰,而是要去看清楚勝方!
對照的存在是值得感謝的。
因有對照,你才能掙脫原本的覆蓋,超脫既有的視野,
去運轉你人生的太極,並感悟下一個平衡生命的出口之所在。
#近朱者赤
現在各種媒體很多,訊息量很大。打開媒體之前,要懂得過濾。
有些人的貼文,文情並茂,你讀了會覺得他好孝順是好人,也跟著討厭他討厭的人;
有些人的貼文,用詞簡單,但裡面的「邏輯思考」會讓你更清楚一件事的前因後果。
情緒,在身心的運作中是比較低層次的能量;理性,則是比較高階的。
如果你想增長人生智慧,那就要選後者去親近。
如果只有十分鐘滑手機,那就選那種閱讀時有「邏輯思考」,讀完後「心情平靜」,
而且讓你「更清楚當下該怎麼做」的內容來親近。
讀完後,會很討厭某個陌生人,甚至是仇視自己國家的元首政要,
這就是無辜但自願被拖下去地獄了。
自己在接觸怎樣的訊息,有怎樣的身心回饋?你要去清楚,不是處在模糊不清中任人擺佈,被拖去哪裡都不知道。
滑手機已經是日常不可或缺的話,也要儘量地「近朱者赤」。
#成佛道路在各行各業都可以體現
這句話來自最近的一堂禪修課。換言之,不一定要出家、剃度、當僧侶才可以成佛,也沒有說透過飲食模式修慈悲心就比各行各業更偉大,或更特別。
各行各業的人都可以成佛。有的人會在他的生活或行業當中自動遵守戒律。
大多數人都會受「增長智慧」吸引,甚至多過累積財富。
佛,buddha,其實是源自於 buddhi (智性、覺)。
所以,成佛道路就是一條學習增長智慧的道路。
而智慧會實際體現在你的精氣神、健康、財運、事業、個人修行這些層面上。
這些都要能夠往上走,那是因為你做到了「不流失自己的福氣」,
也懂得跟你自己、跟外界一直是「一加一大於二」。
怎麼能做到「一加一大於二」?
無論你做什麼工作,也無論你這次罷免投票是同意或不同意,
你都可以從自己的選擇上,一步步「多瞭解你的對照」。
然而,要警覺是否你的情緒被人操弄,或在你身邊耗損你的人事物,從而避免掉你人生中的「負面滑坡」。
相對地,選擇「近朱者赤」,一步步趨近於理性、清楚。
這樣子,你才有冷靜、客觀思考的能力,而能安度生命中的重大危機,甚至體驗到「點石成金」的奇蹟。
(註一)《智慧瑜伽——薄伽梵歌首二章的身心靈秘密》P182-186,江信慧著,商周出版(2023)
(註二)《金剛經》P47,章成、M.FAN合著,商周出版(2022)
(註三)《心經》P33-40,章成、M.FAN合著,商周出版(2018)
圖:2025年七月日本京都祇園祭「長刀鉾」——山鉾巡行中,固定在最前頭的鉾車。長刀是驅除邪惡疫病的象徵。
長刀鉾是唯一有真人稚兒乘坐的山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