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節氣「芒種」;天氣愈來愈熱,大雨也頻繁起來。
大環境高溫多雨、氣壓低、濕氣又重,那人體這個小自然必定與大自然的節律同步。人體陽氣一升,心火旺;這把火又受濕邪入侵,水濕積聚排不掉,變成濕熱。具體表現為
氣血易鬱、脾運受阻,大家普遍都消化轉弱、代謝變慢;心情煩躁、睡眠不好。
或感覺頭重重的、四肢倦怠、腹脹;
若已是濕熱體質,此時會口苦、皮膚搔癢、大便黏馬桶。
再加上這個時間點是在暑假之前,生活和工作也更加忙碌;可謂是內憂外患。
不過,要記得:你是你身體這座城市的市長。
市長可以做點什麼,為我城「清熱除濕、養心安神」呢?
今天就來介紹這樣一個瑜伽體位法————
#魚王式
魚王式,Matsyendra-asana。(註)
Matsendra 是由 matsya+indra 而來,亦即由「魚」+「天帝」而來,故名之為「魚王式」。
這個體位法的名稱源自於聖人「馬千鐸」(Matsyendra),故又名「馬千鐸式」。
魚王式是《哈達瑜伽經》中所提及的經典體位法之一,有許多的變化做法。
Indra 這個字,表面上看是「天帝因鐸」這個職位,他有控制天空、雨水的力量;
然而,更深一層,那說的是你這個市長「調理自身感官」的力量。
即使是魚,他做到了「平靜與專注」,那他就配稱 INDRA。
《哈達瑜伽經》中所記載的 Matsyendrasana 是很複雜、很深層的扭轉體位法,雙腳需完全交叉纏繞、從身體背後繞手抓腳。所以,現代所做的是簡單版的「半魚王式」。
根據神話,馬千鐸原為一條魚,因聽聞濕婆傳授瑜伽而開悟、化人、成道。他象徵從「感官的游移不定」到「內在主宰」的轉化歷程,也由此創立了「哈達瑜伽」的傳承。
#平靜與專注
魚的身體本需不停游動,這是很難克服的先天障礙。所有生物在大自然力量的催化下也會有各種感官衝動;然而,若能把這些障礙與衝動都調理得宜,並按照時序去工作或生活,就能平靜專注於「活在當下」。
若要做體位法,也是按照步驟,專注在身體的各個部份,以及呼吸。不再用力。
愈是平靜專注,身體和呼吸就愈放鬆。
如此,你的「智性」(覺)便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馬千鐸平靜專注於聆聽希瓦的教誨,他的「覺」便發揮了驚人的力量。
平靜專注也扭轉了他的命運,他的生命歷程一下子從水族進化到超越萬物之靈的「半神人」,能指導學生學習瑜伽之秘。
#要先好好面對再扭轉
魚王式簡單說是「坐姿扭轉」;可如《哈達瑜伽經》中所述那般匪夷所思,也可做得很日常,順順的就好。
首先,打開胸腔和肩膀。身體的正面代表光明 ,是有意識的,而身體的背部則象徵黑暗,是潛意識的。做此式時,扭轉上半身,帶動脊椎,在心靈上是讓光明轉入黑暗,也意味著探索「不為己知、不為人曉」的那一面。
另外,適當的扭轉運動還需要配合呼吸,把身體坐正,穩固下盤。在吸氣時伸展脊柱自然地創造內在空間;吐氣時再漸次進入扭轉。除了釋放脊椎間的壓力,亦可形成「螺旋形能量」往上運轉,而非坐困於遲滯的低等能量。
#扭乾溼毛巾的冥想
想像身體是一條「濕毛巾」。扭乾時,你下盤要穩固,再輕緩地扭轉上身,這樣的旋轉運動就像是在「扭乾毛巾」。
此體位法的功效:
#輕柔按摩腹部,促進胃、肝與脾等內臟的血液循環,幫助消化與代謝
#刺激腎臟,有助於代謝多餘體液、排濕
#扭轉有助於清理脊椎的能量通道(nadi),紓解積累的濕熱與煩躁
#比起扭轉的深度,做對時間更重要
這個姿勢會壓迫腹部、擠壓內臟,所以,飯後立即做會妨礙消化,甚至引起不適。
建議飯後至少要等 2 小時 才練習。
#有效切換「交感 → 副交感」
扭轉動作會刺激脊椎旁的神經叢,特別是迷走神經(副交感神經的主幹),有助於從忙碌轉入放鬆,讓身心轉換模式「由交感切換至副交感」,平穩進入晚餐與夜間節律。
對現代人來說,「半魚王式」的確是一個溫和排出濕熱、卸載感官與心理壓力的體位法;不過,要有上述意識那樣去做。
#是否推薦睡前做半魚王式?
答案是:看你怎麼做。
一個很敏感,或容易興奮,或常過度用力的人,他能瞭解自己,知道什麼東西要敬而遠之嗎?
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你做得強度太大,或內心太急於放鬆,那也有可能反而更刺激交感神經,適得其反。
不過,也沒關係。因為藉由得到相反的結果,你才能瞭解自己更多的面向。
(註)《探索瑜伽 Discover Yoga》江信慧、楊逢財著,文經社出版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