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最近是否意識到,滑手機讓你失去了某個與人互動的機會?歡迎留言告訴我。
如果給人微笑就能改變命運,你會願意放下手機嗎?
———————————————————————從18樓下來的電梯裡只有三人;白衣黑褲的年輕男子、白衣黑裙的中年女子與我。
一樓快到了。雙眼不離手機螢幕的男子稍稍瞥了眼電梯的操控面板,隨即又緊盯手機。
男子看手機正當興頭上,一樓已到,他渾然忘我。
突然才大夢初醒般,想起些什麼,他一個箭步要搶出電梯。
說時遲,那時快,電梯門撞上了他的右手臂。
可能因為驚訝,也有點痛,他「啊」了一聲,同時往右後方看。
沒想到,女子發出老練沉穩的聲音吼道:「看什麼看?又不是我讓電梯撞你的!」
那口氣很敵對,明顯把男子的往後一眼直接解釋為「你在怪我」。
然而,從我的角度看過去,男子沈溺在手機裡,突然被嚇到也痛到;
他往右後方看或許是本能地想弄清楚怎麼回事,當然那又驚又痛的臉色絕不好看。
而她就剛剛好在他神色最差的那一刻跟他對到眼?
然後,就很快地在內心形成一個批判或定論?
然後,急於撇清「錯的不是我」而用了很大的聲量保護自己?
男子頓了一會,多看了女子兩眼;他是在想怎麼回嘴嗎?
他真有責怪女子之意?畢竟她就站在面板前,眼睜睜地看著男子被撞?
最後,他沒說話就走了。
雖然女子也無話,但電梯裡的氣壓有夠低的,這種心情如何解套?
#別人很可能不是衝著你來的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這比例真的很高。按理說,失去身心健康也是理所當然。
然而,能保持身心健康活到老、老、老,那也是有的。
這中間的差別是什麼?
其實,大家關注的多半是自己。
「他不是針對你」。凡事能這樣預想,心境就會開闊。
#角度詮釋,寫自己的劇本
我們對什麼「深信不疑」的時候,往往也已經陷入自我盲區,看不清現實了。
如果深信男子「就是在針對我」,那你今天的劇本就會被定調成那樣:
我被針對了~我受了不白之冤~莫名其妙好倒楣⋯⋯受害者的劇本。
也不一定要轉換角度才能看見失神的他。
如果發揮同理心,即使沒看見他一直滑手機,但他被撞了,一定很痛很氣吧;
那他的怒目針對的是?
無論是什麼,但未必是我啊。
先不對號入座,那你的舉止、說話就會不一樣。
而且,說了狠話,自己也會難受很久。
世間事很奇妙。有時候你的「我以為」就是一個潛伏的捕獸夾。
許多陰錯陽差的巧合會引你深信家人、同事、陌生人的居心叵測,
因為根據你的所見所思,只能合理推斷成那樣。
那種事確實不是沒有。
人是很複雜的,你說他從沒想過扯你後腿?
也不盡然;只是一個百分比,或高或低而已,不過你是管不了的。
回歸到自身,要為自己寫怎樣的劇本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從業務人士的工作來思考,那麼,除了用黑白穿搭來強調專業,對「人」的關心也會展現在你說的話、做的事當中啊。畢竟是要跟「人」打交道才有業務對吧。
那麼,看到人,或陌生人,或被電梯門撞到的人,除了自衛,會說些什麼來幫襯你的專業?
平常跑業務,跟人介紹時,是真的有在關心對方的處境與利益嗎?
如果能做到心存善念,無論什麼工作,走到最後都會是一片蓮花盛開的豐盛景象。
其實更重要的,這個小事件再次提醒大家:
#移動中千萬不要看手機!
《你的人生,他們六個說了算》的作者說「多巴胺」的分泌與「動力、欲望、愉悅」有關。
「緩效多巴胺」行為是需要花時間學習或實作的,例如需要動動腦才能玩填字遊戲或桌遊,或諸如種花、運動、DIY都可以改變生活習慣,帶來更深的滿足感。
相對地,追劇、滑手機、玩股票、吃垃圾食物等行為也刺激多巴胺分泌,但那是來得快,去得也快,最後還留下空虛感的「速效多巴胺」行為。
作者建議維持其間平衡的秘方之一是,
#起床後不要馬上滑手機
滑手機很享受,可若不主動管理,就會被控制、成癮。
你是手機的主人,不該被手機控制!
要立家規,在某些時刻或狀況絕不碰手機。
特別要小心「短影音」,他的設計就是要讓你很難放下手機;
你若有事要做,卻又滑不停,那麼內心就會有抗拒、煩躁的感覺;
短影音也讓你的大腦分泌多巴胺,一旦上癮,就要腐蝕、控制你的靈魂。
#工作中滑手機也會滑掉你的潛在客戶
有人說:「我又沒吸毒,也沒在八卦,沒客人時滑個手機不行喔?」
但其實,「滑」與「不滑」之間,就是如何平衡的問題,同時也藏著人際連結的關鍵差別——速效快感,換來長期流失的利益。想一想這個場景:你走進一間店,看到店員埋頭滑手機。你下意識就想說「別吵他好了」,甚至直接轉身?但如果看到他正在整理商品、偶爾抬頭微笑,還主動問你一句:「需要幫忙嗎?」你是不是馬上感覺:「他有看見我。」所以,在工作場合,滑手機就是「速效多巴胺」行為,只圖一時爽快,人脈卻斷了。主動打招呼,保持你的在場感(presence),這種「緩效多巴胺」行為就已在默默培養客人對你的信任與好印象了。
可別小看這件小事喔。在這個「注意力稀缺」的時代,「你真實看見他」 就是一種最稀有的專業服務。你自然地跟人打招呼,面帶微笑,這就是為你招來好人緣。好人脈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