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一段話,來自《商業週刊》執行長郭奕伶的一篇文章,讓我非常有感:
「要讓 AI 真正成為人類的助力,我們必須先建立自己的『模型』:對事情的看法、工作的流程、解決問題的邏輯框架。這些東西無法從 AI 中直接獲得,而必須來自我們的經驗、觀察與反思。
這套模型,就是組織的 Know-how。沒有它,AI 就像一輛沒有導航的高速列車,跑得再快,也找不到方向。」
讀完這段話,我開始思考:
在這個人人談論 AI、自動化與取代的時代,我們真正該修煉的,其實不是「如何使用 AI」,而是如何建立屬於自己的認知模型與思維系統。
AI 能協助你更快完成任務、更精準分析數據,但如果你對產業沒有自己的觀點,對新聞事件缺乏基本邏輯與判斷,使用AI工具,也只會"迷航"。
「模型」是什麼?
所謂「模型」,可以是你看待市場的方式,是你在面對不確定時的處世之道;
它也可以是你在職場中累積下來的寫作流程、簡報邏輯,或是與同事溝通協調的默契節奏。 這些東西,AI 無法幫你建立,卻是你使用 AI 時真正的方向盤。
自我觀察與反思,才是最強武器
過去我們強調技能與執行力,現在,則更需要培養「能設計流程」、「能整合資訊」的能力。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Know-how」——它來自你對自身經驗的觀察,來自你每一次選擇背後的思考邏輯。
AI 可以加速你前進的速度,但「方向感」還是得靠你自己決定。
我開始意識到,真正不可被取代的,是我們的判斷力、價值觀,以及長期累積出的系統思考能力。
而這些能力,不是快速學習的,而是需要時間慢慢沉澱的。
也許,AI 不會取代我們——
但那些懂得怎麼與 AI 協作,並且有自己模型與框架的人,會取代那些只會問 AI 的人。
我想問問大家,你的模型是什麼?
你在用 AI 工具時,真的有方向感嗎?還是只是用它來「做事」,卻沒想清楚「為什麼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