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是我很喜歡的作者。當初《長安的荔枝》小說出版時,我衝著他的名字就買了、也看完了。後來,聽說要改編成電視劇,而且是由《長安十二時辰》的雷佳音演出,我當然不會錯過。

取自愛奇藝網站
在《長安的荔枝》電視劇中,最後當聖人(唐玄宗)剝開荔枝時,卻發現雖然外皮紅艷、但是裡面已經腐爛不能吃了。而電視劇中的說法是:因為李善德刻意地將林檎(蘋果)與荔枝放在一起,造成荔枝外皮完好但內部腐爛。大家可能覺得李善德很厲害,但是這有科學依據嗎?
說真的,我看到那裡的時候,我又一秒出戲了...因為我馬上想到乙烯,然後我就開始上網查資料!
首先要先說的是:並不是所有的水果都會被乙烯催熟。能被乙烯催熟的,被稱為「更年性」(climacteric)水果;不受乙烯影響的,稱為「非更年性」(nonclimacteric)水果。 更年性水果的特點是在成熟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乙烯,而乙烯是一種植物激素,會加速水果的成熟和衰老。所以,如果將更年性水果放在一起,確實可能會因為一顆水果釋放的乙烯而加速其他水果的成熟和品質劣變。但是,如果是非更年性水果的話,其實乙烯對它們幾乎沒什麼影響。
那麼,蘋果與荔枝呢?在植物生理學中,蘋果(林檎)的確是更年性水果。但是,荔枝卻是非更年性水果。也就是說,要用蘋果釋放乙烯,來讓荔枝加速成熟,甚至導致「外皮完好但裡面腐爛」,並沒有直接的科學依據支持。
那麼...是不是就表示《長安的荔枝》電視劇在胡說呢?倒也不盡然。通常,會發生「外皮完好但裡面腐爛」的情況,與果實內部的生理紊亂、病原體感染(例如真菌或細菌從內部開始侵染)或極端的儲存條件有關,這些狀況會導致內部組織在外部保護層(果皮)看起來正常的情況下先行崩解。

將荔枝與林檎(蘋果)一起放在竹筒裡。圖片取自愛奇藝網站
在《長安的荔枝》電視劇中,李善德將蘋果與荔枝一起放在竹筒中。這樣會發生什麼事呢?當果實成熟時,果實的呼吸速率會上升,這意味著,它會消耗更多氧氣、釋放出更多二氧化碳。另外,植物一定會有蒸散作用,也就是說它也會釋放水蒸氣。由於竹筒是密閉的環境,所以這就會創造了高濕度與低氧的環境。在這樣的狀況下,的確是有可能會造成異常的腐敗現象。
怎麼說呢?雖然一般在低氧高二氧化碳的環境下,水果的呼吸速率通常會受到抑制;然而,如果氧氣過低(厭氧條件),水果會轉為厭氧呼吸,產生乙醇和乙醛等不良代謝產物,導致異味和組織損傷。
再加上高濕度環境有利於微生物(如真菌和細菌)的生長和繁殖,特別是如果水果表面有任何損傷(這個可能就跟快馬運輸有關)。因此,如果內部組織開始因缺氧或病原體活動而受損,確實可能出現外部看起來尚可但內部已經變質的情況。
因此,李善德將荔枝與蘋果放在竹筒裡運輸,從科學角度看,確實是創造了一個有利於乙烯累積、高濕度和相對低氧的環境,而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可能會加速荔枝的衰敗,並可能導致其內部組織比外部更快地劣化。
所以,根據科學原理分析,將荔枝與蘋果放在竹筒中,導致「外皮完好但裡面腐爛」的情況是有可能發生的,但這並非單純是乙烯的「功勞」,而是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為什麼說乙烯沒影響呢?我找到了一篇巴西的論文(原文為葡萄牙文,感謝Google翻譯),裡面研究使用乙烯或/與1-甲基環丙烯(1-MCP,為抑制植物感應乙烯的物質)來處理荔枝,看看能不能加速或抑制荔枝的成熟與衰敗。
結果是,不管是使用哪一種,或兩種一起用,結論都是:沒用。
也就是說,把蘋果與荔枝放在竹筒裡,造成荔枝「外皮完好但裡面腐爛」的情況,比較有可能是因為環境以及微生物的影響。至於乙烯嘛...大概沒什麼用。
最後再補充一下真正的史實:其實唐朝時的確有運送荔枝到長安,但是當時的荔枝是從蜀中(四川)運送到長安的,路途並沒有這麼遙遠。唐朝時全球正在暖化期,四川的確有種植荔枝。
另外是,歷史上第一個用快馬送荔枝的皇帝,其實也不是唐玄宗,而是漢武帝。在《三輔黃圖》裡面就提到當時為了送荔枝,「郵傳者疲斃於道,極為生民之患」,等到了東漢安帝時,交趾郡守唐羌上書,跟皇帝說運送荔枝如何的民不聊生,這個任務才終於停止。而漢武帝是怎麼知道荔枝的好滋味呢?是在他征伐南越的時候。他當時還移植了大批熱帶植物到長安,並為此建了「扶荔宮」呢!
參考文獻:
Lima, F. V., Aguila, J. S. d., Ortega, E. M. M., & Kluge, R. A. (2011). Pós-colheita de lichia 'Bengal' tratada com etileno e 1-metilciclopropeno [Postharvest of lychee 'Bengal' treated with ethylene and 1-methylcyclopropene]. Ciência Rural, 41(7), 1143-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