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台灣公民社會發起一場規模空前的「大罷免」運動,針對國民黨31位立法委員及新竹市長高虹安展開罷免連署與投票行動。此一運動主要由青鳥行動、反共護台志工聯盟等泛綠傾向團體推動,並明確定位為「反對中共滲透、守護台灣民主」的政治行動。
雖然7月26日第一波針對24位立委與高虹安的罷免案皆未能達到法定門檻而告挫敗,但其背後所牽動的社會意識、政黨版圖與區域動員力,仍構成評析台灣民主防線與中國對台宣傳滲透成效的重要觀察窗口。
本文擬從罷免失敗的背景、其與中共外宣的關聯、8月23日第二波罷免之展望,進一步探討台灣民主韌性與對中共影響力的集體認知。 第一波罷免失敗的背景與關鍵因素 1. 公民動員與政治訴求的結合 「大罷免」源於對2024年選後國會組成的不滿。當時國民黨與民眾黨取得國會多數,引發泛綠陣營對「中國代理人」入主國會的警惕。罷免對象多為被認為「親中」或支持爭議性修法(如《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的國民黨立委。民進黨雖未正式主導,然在社群輿論與地方動員上,扮演事實上的支持角色。 2. 法制門檻與選區結構的限制 根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罷免須滿足贊成票過半且達該選區選舉人總數四分之一以上的高門檻。在國民黨基本盤穩固的選區(如台北市、桃園市、新北部分區域),罷免動能難以突破地方派系與政黨組織的鞏固。例如台北市立委王鴻薇需逾七萬票方可罷免,實得票數僅約四成。 3. 民意反應與中間選民的觀望 部分選民認為罷免行動過於頻繁,恐形成政治報復或削弱選舉制度的穩定性。加以國民黨將罷免描述為「民進黨報復性清算」,成功喚起基本盤防衛意識,亦使部分中間選民選擇觀望甚至反彈。最終,24案皆未達門檻,顯示罷免作為制度工具,雖具合法性,然須謹慎動員與精準策略方能奏效。 罷免失利與中共大外宣之關聯 儘管罷免未果,其所傳遞的政治訊號卻遠超結果本身。多數觀察者認為,此次行動雖無法改變立院結構,卻對中共透過國內親中政治力量施加影響的企圖形成反制。 1.「反共」論述的社會擴散 此次罷免明確聚焦於「親中立委」,並將之與中共統戰、削弱國防、假訊息滲透等議題連結,使「反共護台」成為主軸意識形態。即使票數不足,相關論述已透過社群媒體與街頭集會進入公共討論場域,深化民眾對中國政治影響力的警覺。 2.中共外宣操作的限制浮現 中共長期試圖透過親中媒體、在台協力者與跨境資訊戰影響台灣民意。然而,從此次罷免投票觀察,多數選民對相關資訊操作具備高度免疫力。民間事實查核平台與言論自由環境,提供辨識機制,降低外宣效果。此外,國民黨部分人選的「親中標籤」未因罷免失敗而消除,反顯示中共敘事在台灣主流民意中的有限影響力。 第二波罷免的展望與指標性人物 即將於8月23日舉行的第二波罷免,涵蓋7位立委,其中江啟臣、馬文君、顏寬恒因其象徵性地位與地方勢力基礎,成為指標觀察對象。 1. 江啟臣:國民黨副院長的保衛戰 江啟臣歷任黨主席、具學者形象,與宗教勢力如鎮瀾宮關係密切。罷免團體批其立場曖昧、對中交流密切,恐淪為統戰對象。若罷免成功,將撼動國民黨在中部的戰略重心;反之,若江穩固席位,將強化其黨內話語權與地方組織。 2. 馬文君:地方派系與國防預算之爭 馬文君長年深耕南投,與農會、地方團體關係穩固,惟近年因涉軍購案風波與主張減國防預算而備受批評。此次罷免將檢驗其政治正當性與國民黨在南投的動員實力。 3. 顏寬恒:海線派系的存續考驗 顏氏家族深耕台中海線,被指操控地方資源、涉及黑道與宗教政治結合。罷免團體主張挑戰傳統派系壟斷,若成功,將象徵中部選區政治文化的重大轉變。 民主韌性與外來干預的長遠反思 1. 公民參與的積極實踐 雖未達罷免成功的門檻,惟此次運動喚起大量公民關注與行動,展現台灣民主制度的韌性與活力。民眾透過選票表達意志,成為對抗外部干預的最堅實堡壘。 2. 中共影響力的雙向觀察 中共官方曾批評台灣罷免行動為「政治操弄」,顯示其對台灣內政的關切與干涉意圖仍未止息。然而,選民對親中立委的強烈審視,正反映出社會對北京影響力的高度警覺。未來若有關鍵人物被罷免成功,將是台灣社會對「親中」立場的集體否定訊號。 3. 建構資訊免疫的制度基礎 面對外部訊息戰,唯有強化資訊素養教育、保障言論自由與維護公民社會空間,方能長期維繫台灣民主體制的穩固與清明。 結語 2025年「大罷免」雖以失敗收場,但其政治意涵已遠超其法律結果。罷免行動固然未改變國會結構,卻成功促使社會進一步辨識「親中」立場對台灣民主構成的潛在風險。8月23日的第二波投票,將再次檢驗民意對國會代表立場的期待與容忍度。無論結果如何,這場運動已將「反共護台」的公共論述推上前線,使台灣社會更有意識地思考:如何在地緣壓力與內部矛盾中,堅持民主信念、守護自由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