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顧:一場未竟的公民挑戰 2025年7月26日,台灣舉行了一場前所未見的大規模立法委員罷免投票,針對橫跨藍白兩陣營共24位立委及一位市長,涵蓋多個選區與政治光譜。此舉由基層選民與部分公民團體發起,訴求主要集中於質疑特定立委在國會中立場曖昧、對中國傾斜,企圖透過憲法所賦予的罷免機制,撤除其立法職權。 然而,選舉結果顯示,所有罷免案皆未通過——雖有部分案同意票通過法定門檻,但同意票未多於不同意票(依法須達該選區選舉人總數四分之一,且同意票多於不同意票)。此一結果雖讓挺罷免者感到挫敗,卻不應草率視為「親中民意的浮現」,而應從中看見一個更深層的訊息:台灣社會對「正常國會」與民主秩序的普遍期待,正在成為跨黨派的最大共識。 罷免失敗不等於親中傾向 針對此次罷免案,有論者憂心其失敗可能代表台灣社會對中國的態度轉趨軟化,然此種推論忽略了罷免制度運作的實際邏輯與民眾理性選擇的層面。 根據近年民調資料,包括台灣民意基金會與台灣指標調查中心所公布數據,超過七成以上的民眾持續支持維持台灣主權獨立或現狀,對中共政權及其滲透手段亦具高度警覺。例如「寧靜戰爭」的輿論操作、假訊息輸出及媒體干預,早已成為民間公民教育與政府政策防線的關注焦點。換言之,反對罷免,並不等同於支持親中,而往往是一種對民主程序節制運用的務實選擇。 支持罷免的一方,主張針對特定立委在兩岸政策、國會議事中的立場模糊甚或配合中國利益之舉進行問責。例如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審議過程中,若立委支持鬆綁中國資金進入台灣的門檻,或於敏感議題上迴避主權立場,自然易引發民眾疑慮。然而,當選民面對的是制度性機制的啟動與整體國會運作的權衡時,許多中間選民選擇保留態度,反對罷免的投票比例便由此浮現。 民主的穩定性與公民的理性節制 此次罷免案的失敗,亦凸顯台灣民眾對民主程序穩定運作的重視。根據憲法第133條規定,罷免權雖屬憲政保障之一,然應作為針對重大違失的「最後手段」,而非成為政治對抗的日常工具。許多選民擔憂,若過早啟動罷免程序,將使國會陷入動盪,不利於經濟民生立法的推進。 尤值注意者為:此次罷免目標多為2024年初新任立委,距今僅一年有餘,對其施政與議事表現尚缺乏充足觀察期。若一味依據特定政治光譜標籤進行動員,未必能獲得廣大民意的支持,反而可能造成民主制度的「疲勞性使用」。罷免門檻偏高、選民參與熱度有限(投票率多落在30%至40%之間),正反映民眾在情感與理性之間的平衡判斷。 「正常國會」成為共同期待 此次罷免案雖告失敗,卻並非民主價值的挫敗。相反,民眾對立法院的期待,正朝向更成熟、穩健的方向發展。根據2025年上半年的民調,超過八成受訪者認為,國會應將焦點放在經濟政策、國際外交與兩岸關係的穩健經營,而非陷入無止盡的黨派爭執。 「正常國會」的內涵,涵蓋三層意義: 其一,議事程序能有秩序地推進,不因黨派杯葛而停擺;其二,立法內容須兼顧國家安全與社會福祉,不淪為短期選舉操作之工具;其三,國會應維持政治判斷的自主性,避免成為境外勢力滲透的渠道。 民眾之所以選擇「暫緩罷免」,並非否定罷免制度,而是將其保留至真正必要之時,以確保民主制度的完整性不因過度使用而耗損。 民主防禦的下一步:教育、科技與制度調整 在更宏觀的視野中,這場罷免風波也再度突顯台灣所處的戰略處境。來自中國的「寧靜戰爭」手法持續進化,不再僅依賴軍事恫嚇,而以文化滲透、經濟依賴與資訊操弄為主軸。面對此種形勢,單憑一次罷免無法對抗其系統性滲透,反需更長期、根本的防禦策略: 媒體素養教育:從中學至成人教育,強化辨識假訊息與認知作戰的能力;AI應用發展:善用AI技術進行假訊息鑑別與數位平台監測,維持輿論場域的透明;制度修正:檢討罷免機制與門檻設計,確保公民參與與民主穩定之間取得平衡。 結語:台灣民主的韌性與未來 罷免案的全面失敗,非但未削弱台灣民主的根基,反而彰顯出一種深層的民意智慧——人民期望的不是激烈清算,而是持續監督;不是政黨鬥爭,而是制度完善;不是朝夕翻盤,而是穩定前行。 民主從來不是多數壓倒少數,而是公民理性與制度運作之間的持續調和。唯有在確保國會正常運作、守護國家主權之餘,維持社會多元與制度節奏,台灣方能在複雜的國際格局中,持續扮演自由民主的堅韌標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