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己—我為什會去(或不去)大罷免(或反大罷免)投票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處說到「自知者明」。在世界上,我們每個人作為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意識和思想,與外界有差異也有交集。那麼一位「個人」究竟是怎樣的一位?我為什麼成為現在的我?我為什麼會這麼想這麼做?如果能回答這些問題,就是一位有聰明智慧,在世上活得有價值的人。這樣就是老子所說「自知者明」的意思。中國古老經典《易經》的主旨,不在於卜卦算命,而是每個人認識自己所處的時空事件,在其中如何做智慧的回應,以使人生幸福。這也是一種「自知者明」。西元前六世紀在古希臘德爾斐地方的阿波羅神廟大門上,有句德爾斐箴言「認識你自己」,這是一句人生亙古的真理之言,正是呼應「自知者明」。
剛結束的全台灣罷免投票,結果是讓萬家歡欣萬家愁。高興的人會想:總算出了口鳥氣;憂愁的人心中扼腕,據網傳,有人因此要去看心理創傷醫生了。當然這是光譜兩端的戲謔之言,在參與或不參與投票,及在投下「同意罷免」和「不同意罷免」票的行為背後,充滿了不同的思考背景,這些思考出於自己的認知,而認知就是從自己的記憶、意志及選擇而來,這些可說近乎宗教信仰的情懷,是一個人的自我全部。若我們能夠「認識自己」,就不至於在投票後得意忘形或要去看心理創傷醫生了。
其實,認識自己是一門很難的功課。所謂「當局者迷」,自己是最難「看到」自己的!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提出「本我」、「自我」、「超我」的自己三層次:本我是潛在意識下的自己,是在人類基本的本質中如情緒、慾望、生理需求等。自我是個人自己的意識意志,對外界回應的源頭。超我則是在外界道德規範下使自己活出外界期望的自己。在此三架構下,我們以之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認知和意識形態,了解自己的世界觀,從而知道我「個人」究竟是怎樣的一位?我為什麼成為現在的我?我為什麼會這麼想這麼做?認識自己,很重要的是「依憑良心」,就是以良心作為判斷的標準,發覺自己的道德座標,從而有美善價值的人生。什麼是良心呢?孟子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良能就形塑我們的良心,孟子這句話或許就可如西方哲學所言的「超驗」,也就是可以直接認識的真理。然而,人怎知自己的超驗良心呢?這終究有個超越自然的力量在影響每個人。在佛曰「無住、無相、無念」,在道曰「大自然」,猶太基督信仰乃曰「人生活不但靠食物,而且也靠上主口中所發的一切言語生活。」良心仍是有個依據準則,就是抽象「真善美聖」的言行思想具體實踐。若我們「捫心自問」,一定能從最潛在善的自我找到正確的認知,從而在生活的社群中做有益全體的言行。
要認識自己,並學習轉換提升自我人性完善,才可從社會上不論是否要罷免反罷或親中反中或愛藍愛綠或吃到飽減體重等等這些煩躁的世事中獲得解脫,活出自己所選擇的生活方式和方向。或許不是最好,甚至不是次好,但總能生活得安心,靈魂得到安頓,對得起自己,就可隨遇而安了。